(一)公民1、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公民与国家形成了新型的关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2、公民政治参与的基础(1)公民的政治权利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和标志。②政治自由。③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2)公民的政治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②遵守宪法和法律;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3、公民政治参与的原则(1)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权利与义务统一。(3)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4、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3)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5、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1)民主选举①选举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②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确定。③珍惜选举权利: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2)民主决策①民主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3)民主管理:①农村:村民委员会。②城市:居民委员会。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4)民主监督①民主监督的渠道: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②民主监督的意义: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③公民行使监督权必须采取合法方式。(二)政府1、性质与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国家行政机关。2、职能(1)政治职能:民主政治建设;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打击违法犯罪。(2)经济职能:①经济调节;②市场监管;③社会管理;④公共服务。(3)文化职能:①思想宣传;②文化建设(文化软实力)。(4)社会公共服务职能:①公共设施;②就业;③医疗;④社保;⑤人口;⑥环境。(5)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3、宗旨和原则(1)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2)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3)公民向政府部门求助和投诉的途径:①热线电话。②信访。③电子政务。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4、依法行政(1)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2)具体要求:①合法行政;②程序正当;③权责统一。(3)意义: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提高政府的威信。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5、决策: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减少决策失误。6、监督(1)权力是双刃剑。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2)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人大、共产党、政协、社会与公民、司法);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上级政府、监察部门、法制部门、审计部门)。(3)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①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②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③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