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脑肌病(线粒体肌病,线粒体性肌病)【病因】(一)发病原因从目前对本病的研究来看,认为本病是因遗传基因的缺陷,患者线粒体上有着各种不同的功能异常,并由此导致临床表现多样性。(二)发病机制已知在线粒体不同结构部位含有不同的酶系统,如外膜含有细胞色素 C 还原酶、脂肪酸辅酶 A 连接酶及单胺氧化酶;外室中含腺苷酸激酶和核苷二磷酸激酶;内膜含氧化磷酸化系统的酶类和呼吸链(即电子传递系统)。氧化磷酸化要有电子传递。氧化磷酸化系统的酶类包括三磷腺苷合成酶、琥珀酸脱氢酶。呼吸链由黄素蛋白、铁硫蛋白、辅酶 Q 和细胞色素所组成。此外,内膜还含有肉毒碱脂肪酸酰基转移酶。在基质中含有柠檬酸循环酶、脂肪酸氧化酶、谷氨酸脱氢酶以及合成 DNA 及 RNA 的蛋白质结构成分。此外,人类基质中的线粒体 DNA(mtDNA)也是一种遗传物质。正是由于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非常复杂,所以线粒体疾病在发病机制方面的“异源性”和临床表现各异则不难理解。Jackson 等(1995)分析 51 例线粒体肌病和脑肌病,其临床表现同为一种综合征或同属线粒体肌病的临床表现,但生化分析及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研究揭示患者在线粒体上的缺陷可以不尽相同。肌肉的病理改变为病变肌纤维在改良 Gomori 三色染色切片上出现RRF,琥珀酸脱氢酶(SDH)染色呈阳性深染,SDH 和细胞色素 C 氧化酶(COX)双染出现蓝纤维。SDH 染色还可见到 SDH 染色强阳性血管(stronglySDH-reactivevessel,SSV),后者反映了血管内皮细胞或平滑肌细胞内大量线粒体积聚。COX 染色可见酶活性部分或全部缺失。电镜下可见肌膜下或肌原纤维间大量线粒体积聚,线粒体的大小和形态明显异常,线粒体嵴内出现晶格状包涵体,排列成停车场样结构。此外,线粒体嵴可呈板层样或同心圆样排列,后者外观似“年轮”状。脑的基本病理改变为脑组织呈海绵状,神经元退行性变,脑组织出现灶性坏死,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继发性髓鞘脱失以及基底核铁质沉积等。【症状】线粒体脑肌病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依次分述如下:1.线粒体肌病(mitochondrialmyopathy)主要表现为以四肢近端为主的肌无力伴运动耐受不能。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和青年多见肌无力进展非常缓慢,可有缓解复发。患病几十年后患者仍可生活自理。婴儿线粒体肌病有婴儿致死性和良性两种类型。致死性婴儿肌病多发生在出生后 1 周,表现为肌力、肌张力低下、呼吸困难、乳酸中毒和肾功能不全,多于 1 岁内死亡。良性婴儿肌病表现为婴儿期内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