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复习资料一、写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二、写作缘起:第一:这本散文集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从北京到厦门)、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借回忆旧时事物来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在被学者挤出学者团后,借这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第二:苦闷失望中的鲁迅,时常回忆起故乡的瓜果。那篇篇浸透着瓜果清新甜美滋味的文章就像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朝花夕拾》是鲁迅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三、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就列出我们学过的啦:))《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生活。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的学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可以说同百草园的快乐生活相比,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体现出了另一种乐趣!孩子爱玩、好奇、喜爱求知的天性是关不住的,本文表现了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四、人物形象分析: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治学严谨、对教学工作又认真负责,且毫无民族偏见、关心帮助异国留学生,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寿镜吾老先生——“先生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主要人物:主要人物长妈妈缺点:迷信,唠叨,愚昧,满脑子礼节。优点:善良,朴实,疼爱鲁迅。事件:给鲁迅买带插图的《山海经》。藤野先生性格: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事件:帮鲁迅改讲义,纠正血管图。范爱农缺点:不合群,难以接近,有些古怪。优点:爱憎分明,为人正直,敢于斗争。事件:老师被杀,但认为人都死了,不主张个国内发电报。办报监督当权者。父亲一方面,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无常会时,勒令他背书,父亲代表的是传统的教育方式,他扼杀了童年的快乐。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