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信息技术作为新课标体系下一门必修课,被纳入到初级中学的课程体系当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纳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务必逐步推行信息技术必修课,该课的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即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我校是南京市首批省级示范初中之一,笔者在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抛砖引玉,与各位共同研讨。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与传统的语文、数学等科目相比,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基础性、综合性、技术性和人文性等特性,这些特性决定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在模式、策略、方法、师生活动形式等方面有独特的内容和做法。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死搬课本,简单地用老师讲演,学生模仿、练习的方法,而应在教学策略、方法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进,积极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情境。[2]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不同的教学情境,同一教学内容不同课时的情境创设也有着根本的不同。如问题情境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实体和模拟情境易用于态度情感和技能的学习;多媒体和活动情境能渲染环境气氛。如在进行《声音的获取与加工》(苏科版第7章第1节)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把课堂模拟成了电影配音室,学生分小组,每人都当一回配音演员,为“无声”的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进行配音。学生身处这样的情境下,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教师此时乘热打铁,引导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声音处理软件“GoldWave”的使用,这样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创设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符情境。[3]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情境的创设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考虑他们的学习动机、态度以及他们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创设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的情境,创设适合不同学生特征的多样情境。用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如在进行《动画的基础知识》(苏科版第8章第1节)的讲解时,师生在共同回忆童年的情境下,一起去欣赏儿时的动画片。教师引导学生观看的顺序应该是先观看“逐帧动画”,再观看其他的或是Flash动画。介绍动画时,也应该按照这样的顺序。这样的教学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由简到烦,由易到难的顺序,学生懂得了“逐帧动画”后,对其它动画制作的原理自然非常容易理解了。如果没有按照这样的顺序,就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错位,造成认识上的困难甚至误解。3、创设的具有可行性的情境。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好了条件。如在进行《认识计算机》(苏科版第2章第1节)的讲解时,动手能力强的教师就可以把教室模拟成学校的电脑维修室,将分散开的电脑零部件现场进行组装,还可让学生代表参与进来,共同进行组装。学生在亲眼观看、亲自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要比简单的听老师照本宣科或是看看PPT要牢固得多。而有的学校没有多余的电脑或信息教师缺乏这样的技能,就不一定采取这样的方法。二、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上的一种教学方法。[4]它主张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让学生在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