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教学感悟: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中倾听的两大误区例如:某老师在教歌曲之前说,让我们首先来倾听一首歌名字叫《山谷静悄悄》,听完之后,老师问学生:“好听吗?想学吗?”学生齐答:“好听!”老师得到的学生反馈是:想学。进而老师紧接着向学生介绍了乐曲的创作背景然后请学生跟琴学唱旋律,学习歌词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听是一种声音入耳的自然的生命活动,倾听则是入耳又入心的生命活动。倾听在歌曲教学中太重要了,倾听能让人感知,继而对歌曲有所认识,产生理解、记忆和联想,为表现歌曲奠定基础。在上述案例中能够得上听但谈不上倾听。试问,这样的听,听之前没有有效的问题情境,听之中也没有有意识的引导体验,听之后更没有有意义地讨论探究,整节课只听这么一次,能叫倾听吗?老师只是在简单地完成让学生“听”的任务,而没有有意识地让学生倾听的机会。 在听音乐之前,老师假如有意识地先设计一些问题,通过提示有目的地引起学生倾听音乐的兴趣。如:歌曲具有什么地方的风格特点?听到这样的音乐,你认为是进入了一个怎样的场面?为了表现这样的场面,作曲家是通过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什么样的乐器来伴奏的?让学生带着目的与任务去听,就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就能在听中有所得。有时还要复听,多次听,在听之前,老师则再次提出问题:比如歌曲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你认为表现了什么?所提问题比起前面的问题更加具有思考性和挑战性。这样的问题是为了纠正学生在听时笼而统之,不够仔细的习惯,同时也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 这种带着任务的有效倾听,使学生对歌曲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表现歌曲。 误区二:听后言说=听中感悟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倾听是音乐学习的最主要途径,唱歌教学也离不开倾听。关于音乐应该在听中“感受”还是在听后“言说”,在 29 届世界教育大会的音乐课堂上有两种不同的倾向。我国音乐老师在进行唱歌教学时,固然也重视倾听过程中的感受体验,但更倾向于对“听后感”的言说,国外音乐老师在唱歌教学中,固然也重视听后的“回味”,但更倾向于在倾听过程中的音乐感受。两种不同的倾向产生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并造成不同的教学效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果。倾向于“倾听后言说音乐”的学生,会在倾听时积极地思考并揣摩音乐所表达的含义,其想象和联想能力,以及哲学性的思考能力得到了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