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把关人”吴飞前些天,一条“鲍勃·迪伦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章刷屏了,不少朋友在转发,并且信以为真地为鲍勃·迪伦的行为大加欣赏。某公号发布的这篇文章很快就达 10 万+。文章称,消息来源是鲍勃·迪伦的经纪人AlbeltGrossInan,说鲍勃·迪伦得奖后整晚上一秒钟都没有睡,凌晨,鲍勃·迪伦打电话给经纪人,宣布了自己将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决定。理由是“我们美国人的音乐,不需要欧洲人指手画脚。”但后来据腾讯“较真”栏目考证,AlbertGrossman 召开发布会替鲍勃·迪伦发声拒领诺奖这一说法最早来自于微信号为“非正常事件讨论中心”10 月 14 日推送的文章。其实,这一团队专门撰写“洋葱新闻”。他们自已介绍:洋葱新闻,其特点是以最正统的新闻报道手法,报道纯粹虚构或真假掺半的新闻事件,从而达到娱乐或讽刺目的。2024 年 8 月 Facebook 解散了它的“热门话题(Trending)”团队,而采纳机器算法来抓取头条新闻。这可能是未来 lAI 更深化地进入新闻生产领域的开端,就算不少人反对,也无法阻挡这一趋势了。类似于今日头条之类的算法,将会更多地取代人工的工作。不过,就在 Facebook 舍弃人工编辑的第三天,一条关于“MegyrlKelly 真实身份是美国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的秘密支持者,因此遭到了保守派的福克斯电视台解聘”的假新闻没有被“万能的”算法识别出来,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热门话题”中,甚至还被网友们分享了上千次。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编辑和媒体决策者在新闻传播中一直充当着至关重要的“把关人”角色,在社会信息传播网络中,他们居于核心地位,决定着传播什么、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等。那么在互联网时代,把关情况面临着巨大挑战。因为社交媒体的发达,极大地激发了人们主动参加信息传播活动的热情。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文本已经不再是专业人士的工作,它更有可能是一些人的业余事务。这些业余人士所提供的信息文本,显然达不到专业人士生产的文本那么精致。而人工智能的算法,更可能因为算法的不完善而错误百出。所以,从这一角度说,人工的编辑把关工作至少到目前为止然必不可少。当然,既然人类已经制造了比人工大脑更快的算法、更强大的记忆与存储能力、更方便的搜索工具,我认为人工编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会成为未来新闻传播内容把关的主要形态。比如 Google 最近宣布在Google 的新闻搜索服务中加入“事实调查”的标签,假如新闻被大量用户标记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