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鉴赏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2、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3、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4、掌握边塞诗的一般鉴赏方法。重点难点掌握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及一般鉴赏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语:1.你能想到有哪些反映边塞生活的诗句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像这些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我通常称之为边塞诗,那么,边塞诗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二、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从唐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其中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成为唐代这个诗歌王朝的一束奇葩。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边塞诗,走近边塞诗人。首先我们来欣赏几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感受一下它们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三、示例分析,总结规律。1、展示三首诗。分别先指名朗诵,读后评价,指出不足;再找学生读,再评,然后范读或录音朗诵,再有气势地齐读或男女生分别齐读。(为什么这样读?读得还缺点什么?如从气势、格调、意境、环境、思想等方面引导)从军行王昌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