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态环境 社会意义 拟态环境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并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词。拟态环境有如下特点:一方面,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 拟态环境和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1、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也即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1]。 “回过头来看,我们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的认识是何等的间接”[2],“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一个共同的要素,即人们和环境之间的插入物—— 拟态环境。人们的行为是在对拟态环境做出反应。但因为是行为,如果见诸行动,行为后果就不是出现在刺激行为的拟态环境中,而是在行动发生的真实环境中 [3]”。 拟态环境和现实环境是有区别的,但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而把拟态环境当客观环境来对待。所以人们通过认识媒介所塑造的拟态环境来对现实的社会环境做出调整,其所采取的行动最终是作用于现实环境的。对此,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制作了一个“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图式[4],很好地表达了李普曼的认识。 2、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概念的是日本的传播学者藤竹晓 1968年在李普曼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藤竹晓认为,大众传播虽然提示的是“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但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已经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5]。他指出,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