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整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核心概念及其界定1.综合实践活动在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必须修习的一门国家课程。其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等特点进一步明晰了这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存在价值,其间经历了从“课外活动”、“活动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四大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在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可见,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领域,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与其他领域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每一个生命的整体成长。2.课程统整“课程统整”是由“课程”与“统整”结合而成的复合名词,就“统整”而言,系指将分立的事物连接或融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将“统整”的概念应用到课程时,则受到不同课程观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的“课程统整”概念。在本研究中,“统整”将主要呈现三大内涵:一是连接与关联;二是围绕问题或议题来组织;三是融通与共赢。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整本课题中,主要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涉及的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中相关内容的有机整合。重点关注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整的原则、途径、方法的研究;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视野下的课程规划研制;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统整”的有效性评价研究;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统整”研究中的师生发展等。研究中将涉及到资源整合的分类、统整、积累、共享问题及活动过程中教师案例开发能力的提升问题。基于课题主持人及成员的工作性质,本项研究将更多立足于学校层面的实际进行研究,依托工作室活动平台展开行动研究。二、研究背景、价值与意义(一)为什么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提起综合实践活动,很多人不仅把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更多的人却是把它看成是一门很难上的课程,认为自己上惯了有教材的学科,突然要承担一门没有教材的学科反而觉得很不适应。不过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来说,课程的实施也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一是没教材,教师不知上什么?对这门课程的理解也不是很到位;二是没有固定的师资,教师经常是伴随着年级、班级的变化而变化;三是大家都把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看成是传统意义上认为的“副科”,所以没有人愿意去研究它、钻研它;四是看上去涉及的领域、内容很多,资源很丰富,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却都得靠课程实施者自己去开发,很多老师感觉自己没有精力、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认为自己跟着做做还可以,要完全靠自己开发做不了,所以经常是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课程的实施变成了碎片式的累积与应付。实施过程中一些开发的较有成效的资源也会随着需求的变化、教师的变化随之丢弃,仿佛小熊搬玉米,搬一个丢一个,有效资源不能得到重复利用。于是,我们思考,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突出的问题根源在哪学校的课程资源是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件事:用课程统整的理念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在关注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整合案例的开发研究,实施策略有效性探索。这样不仅能解决课程实施中做什么的问题,而且能解决课程实施中怎么做的问题,同时还能解决学校在特色化打造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活动组织、时间分配、安全保障等问题,使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真正成为学校发展中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在不断的论证中,我们的思路渐渐清晰,目光聚焦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整的问题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我们团队的成员觉得这个问题的研究很有价值,我们的观点也获得了地方教研部门的认同,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整的研究”被列为市级“十二五”重点课题,由此,我们正式踏上了探索的旅程。(二)课改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研究现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没有现成教材的课程,为此课程内容的设计成为学校和老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如何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通过《中国期刊网》的搜索,从2001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