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专题讲座 吴安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前言 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其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个体获得幸福体验,提升幸福意识,发展幸福能力。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实现教育本质的必然需要。 一、教师缺乏职业幸福感,出现职业倦怠 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小学教师缺乏幸福感,出现严重的职业倦怠感。校长们也感到十分困惑,学校的管理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学生的学习压力日益增大,厌学成风,身心疲惫不堪,更严重的是滋长了学生反社会的情绪。 1 .教师职业倦怠及其症候群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所产生的持续的失望情绪和身心疲劳的状态或者由于与他人相处中遇到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持续性的挫折感,最终导致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职业倦怠是一种心理的内在需要与客观实际情况相冲突的产物,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消极反抗而求得心理平衡的心理反应。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人内外冲突矛盾运动的结果:即渴望自由与感受控制的矛盾、渴望成功与感受失败的矛盾等。简言之,教师职业倦怠就是指教师不能够顺利应付职业压力而产生的各种不良心理反映,是教师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而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衰竭状态。 国内外研究表明,职业倦怠有三个核心特征:一是情绪衰竭。即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二是去个性化。即个体出现消极、否定或者麻木不仁的态度;三是低个人成就感。即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 一般而言,教师职业倦怠有心理、生理和认知三个方面的症候群。 心理方面表现为情绪波动大,抑郁、厌倦、焦虑和烦恼,丧失工作热情、兴趣、创造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精神疲惫,心理焦灼,萎靡不振,情感疏离和冷漠等状态。 生理方面表现为体力明显透支,出现亚健康状态,失眠、内分泌功能紊乱,行动迟缓、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经常产生疲劳感、工作效率降低。 在认知方面,感到生活乏味,事业失望,工作满意度降低,无成就感,前途暗淡,缺乏进取心。 2 . 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 一是出现心理障碍,工作效率降低。教师身心疲劳,精力不济,教育管理能力降低,工作变得机械、低效,最终导致教学质量降低。 二是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敏感、疏离、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