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教育培训材料 ---------- 《论语》对教育的启示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同时代一些人的言行的书。论,通‚伦‛,含有‚条理‛、‚顺序‛的意思,也就是论纂、编辑之意。语,即言语,言论。《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分为《学而》、《为政》、《八佾》、《里仁》等二十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篇与章原来没有标题,后人各取首章开头的几个字充当标题。 《论语》反映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在诸经中,《论语》得到的评价极高,对后世影响的时间最长久、地域最广远。东汉经学家赵岐称‚《论语》者,五经之錧辖,六艺之喉衿也。‛清末满族学者唐晏称《论语》‚群经之锁钥,百代之权衡‛。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 (一)《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1.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 《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政治、军事、法律都不可缺少,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 孔子认为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从而对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论语•为政》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这就是说,通过教育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风气传播开来,就会影响政治。 孔子认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论语•子路》中‚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通过冉有之问,孔子扼要地阐明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先富后教‛的观点表明,须先发展经济,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教育要受经济的制约。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法律,而要通过教育引导实现德政。他通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表明:教育可以感化人,既使百姓守规矩,又使百姓有‚羞耻之心‛,形成道德信念的力量,收到德治的效果。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孔子的‚举贤才‛及整个教育思想都放在这种天赋平等的人性论基础上,他尽力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