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师德专题讲座 年耀花 第一讲:道德 “道德” 于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人们经常把“道德”挂在嘴上。当一个人做出高尚的行为,表现出崇高的品格时,人们誉之为道德;当一个人用不正当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其行为又不能触犯法律时,人们对他们进行道德谴责,斥之为不道德,如此等等,在生活中不胜枚举。从感性上说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道德,但是从理性上问一下:什么是道德?德是怎样产生的?德的本质是什么?道德有那些社会作用?等等,对这样一些问题,若能完整而准确的回答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道德”一词,源于拉丁语的 moris,意指风尚习俗。在我国古籍中,道德这一术语也早已有文。如《论语"" 述而篇》讲的“志于道,根于德”,《孟子" 公孙丑下》讲的“尊德贵道”,这些都是道德。只是把道与德分开用。所谓“道”是指人所由以行走的道路,也指事物存在、运行、生、灭所由以遵循的法则,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矩、规范;“德”即行,所谓“德者”“得也”。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予人,便是“德”。“道”的客观性较强,主要指外在的规范要求;“德”则偏向与主观方面,主要指人们的内心精神方面的东西。首先将道德两字连用的是《荀子》一书,在《劝学》篇中有这样的话:“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现在人们通常把道德理解为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社会之间的行为总和。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来讲,所谓道德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伦理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总和。道德有时也指个人思想品质、境界、修养及善恶评价,甚至可用来泛指风尚习俗。 第二讲:教师职业的本质 教师职业是人类社会分工以后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人类社会进程中的一个历史范畴。在阶级社会中,教师这一职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的,是为统治阶级培养本阶级合格人才服务的。 关于教师职业的本质,由于理解不同、认识不同,说法也就不一样,直到目前认识尚不统一,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看法: 其一、教师职业是“造就下一代”“培养接班人”的职业。这是一种广泛流行的看法,但是这种看法不确切,因为造就下一代和培养接班人,并不只是教师。 其二、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这种看法是极为普遍的,而且自古以来为人所接受。这种看法之所以被人们所接受,是因为它抓住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