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概论》复习资料 简答:10 分×4=40 论述:15 分×2=30 案例分析:15 分×2=30,1、正误辨别+发挥+原则阐述;2、学风不正、学术腐败有哪些?表现?怎样调整? 通过提高教师道德修养,展开 :①②③ 第一章 导论 1.怎样理解道德?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①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②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③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④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道德的一般本质:是指道德作为同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一样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 3.道德的特殊本质是指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的、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 主要表现为:①首先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具有特殊的规范性: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道德是一种非权力规范;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道德规范只有在为人们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内心自愿”时,才能加以遵守得到实施。②其次,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重点)。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而且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道德又不仅仅是价值,更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正是人的行为的目的性决定了道德行为的方向、价值,表现了精神的实践功能。 4.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形成和遵守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品质。 5.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①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的人际关系。②体现了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履行职责的精神动力。③体现了衡量职业行为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 6.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是在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指导下形成的,调整人们职业活动中的利益关系,判断职业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①要爱岗敬业,勤于职守。②要尽职尽责,奉献社会。③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④要文明竞争,友好写作。⑤要勤奋学习,熟练业务。 第二章 教育劳动和教师职业道德 1.劳动对象的向师性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导师,在学生心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大的品行和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模仿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这种“向师性”具有不同的特征②可见,教师的榜样作用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任何教科书、任何奖罚制度不能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