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 前段日子,本田宣布了放弃在新一代的思域Type-R 搭载NA 引擎的计划,转走涡轮增压路线。此举引起舆论哗声一片,不少媒体甚至本田的死忠都对这个做法嗤之以鼻,认为此举是向近来势头凶猛的欧系涡轮小钢炮妥协。其实不然,相反本田正是凭借其独到的涡轮增压技术称霸 80 年代的F1,令欧洲列强谈“T”色变。那就是本田在第一次回归 F1,也就是第二次参加 F1 赛事的1983 年,1.5L V6 布局的涡轮增压引擎,爆发出 600 匹马力,不过这只是本田以涡轮增压技术制霸的序幕。1987 年,本文主角 RA167E,是本田将小排量涡轮增压F1 引擎发展到极致的巅峰之作。 图:RA167E 的整体视图 图:本田第一部 F1 赛车及其引擎 在介绍文中主角——1987 年的本田 F1 引擎 RA167E 之前,先插一段题外话。50 年代后期,本田已经是世界领先的几个摩托车制造商之一。1959 年,本田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决定进军 Moto GP 大奖赛。一方面热爱赛车的宗一郎觉得参加摩托界最高水平赛事可以提高本田的国际形象,打响知名度;另一方面,想要尽快提高技术水平的最好途径无疑是投身世界上最激烈的赛车运动之中。1961 年,本田就获得了 Moto GP125CC 年度总冠军。 其后的 1962 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日本通产省颁布了“特振法”。该法规定缩编国家的厂家为3 家,丰田、日产名列其中,本田当其时并未量产出汽车,与老牌汽车厂家三菱、富士相比处在绝对下风。情急之下,宗一郎将目光投向了 F1。唯有在 F1 上做出成绩才有机会争取那最后的名额。正所谓万事开头难,由于未生产过汽车引擎,本田只得在现有摩托车引擎制造水平上仿造外国引擎;车身本来由莲花负责提供,后莲花毁约,本田被迫自己研发车身。 最终在引擎设计师新村公男、车身设计师佐野彰一及以机械师荻田贞二郎为首的机械小组的努力下,代号为RA271E 的 F1 赛车终于赶上了 1964 赛季余下的赛事。(RA271E 的引擎马力放在今天仍然相当可观,60°V 型 12 气缸,1.5 升排量,最高转速 11000rpm,可爆发出 220 匹的峰值马力,比当时最大马力的法拉利引擎还要大 10%,利用向前倾斜的气缸布局使得重心下降了 5.5 厘米)。问题又出来了,本田参加的三次赛事中,赛车均由于引擎过热现象退赛,而车手反映转弯动力缺失的情况也未能解决。(后来发现是摩托车引擎的设计方案不符合方程式赛车:转弯时摩托车可以倾斜过弯,方程式不能。造成的后果就是方程式赛车高达 4 个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