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苏力在北大法学院历次开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朱苏力先生〃个人简介] 苏力(朱苏力),祖籍江苏东台,1955 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70 年 12 月入伍搞炮兵测绘(最高军职为班长), 1976 年 6 月退伍后当测绘工人,游山玩水8 年,喜好写点新诗,一度想当诗人。1982 年获得法学学士,并考研成功;但似乎又别有所思,赴广东海关分署“从政”。两年后二度考研,再次“混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就读于张国华教授门下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 [原集者按] 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每年的毕业致辞都是我热切关注的主题。随着苏力教授每年的坚持与信守,一年一年被苏力教授自己所超越,亦如其翻译理查德.波斯纳名著《超越法律》一样。也许,对自身的超越才是最真实与最坚难的超越——一种转型与嬗变,从苏力的致辞中,你能发现,毋宁说是惊奇使地发现,原来法学的语辞可以这样表达,更可以发现法律的叙事可以如此地优美、朴实无华。也许是一种看上去很美(王朔语),但更多的是作为一位法理学人对当下的深思与关切。 法学——是一门现实的关注,并非玄思;在法学与文学之间,苏力教授告知每一位法学人应该抱持学者的良心对社会最现实的东西及最基层最细着的东西进行深入思考,在天国与尘世之途,对尘世的现代性救赎——对反思的反思,对反基础、反理性、解构的再悖逆——一种知识的踏实救赎是法学人学格与人格的体现, 更是公共知识分子对学术的绵薄贡献,这也真正回应了10 年前苏力教授对“什么是你的贡献”的逻辑辩思。 你我都如流水 ——在欢送2001 届法学院毕业生大会上的讲话 同学们,老师们,下午好! 今天下午,我们在这里开会,欢送即将毕业的2001 届北大法学院毕业生。他们将远行(当然,也不是都远行,还有不少人还会在这里待上数年,然后再远行)。但毕竟有一些同学将远行,毕竟他们把他们青春中最美丽的一段时光给了北大,留给了我们北大法学院,我们的北大、我们的法学院因他们而美丽、而年轻。让我们祝贺他们,也感谢他们。 我当过军人。进军营的第一天,我就被告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都不过是那流过军营中潺潺之水。而我今天才突然感到,其实北大、我们的法学院也是如此,一年年迎来送往,都如流水。“子在川上曰:来往如斯夫?” 在这一刻,在这即将告别的时候,说这样的话,也许有点伤感,尤其是你们这些即将远行的人,尤其你们这些即将远行的年轻人,尤其你们这些依赖符号为生因此格外多愁善感的即将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