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腺癌IASLC/ATS/ERS 国际多学科分类解读 肺腺癌是肺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约占所有肺癌的一半左右。肺腺癌不同的组织亚型在临床、影像学、病理学和遗传学上有很大差异。近年来,尽管对这一类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然需要对肺腺癌亚型有一个普遍接受的标准。原来的分类,包括2004 年WHO 分类已不能很好地反映肿瘤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和影像学的新进展,也不能满足临床治疗和预测预后的需要。为此,国际肺癌研究学会(IASLC)、美国胸科学会(ATS)和欧洲呼吸学会(ERS)于2011 年公布了肺腺癌的国际多学科分类(表)。 表 肺腺癌的IASLC/ATS/ERS 分类(2011 年) 浸润前病变 非典型腺瘤性增生 原位腺癌(≤3cm 原来的BAC) 非黏液性 黏液性 黏液/非黏液混合性 微浸润性腺癌(≤3cm 贴壁状为主的肿瘤,浸润灶≤5m m ) 非黏液性 黏液性 黏液/非黏液混合性 浸润性腺癌 贴壁状为主(原来的非黏液性BAC 生长方式,浸润灶>5m m ) 腺泡性为主 乳头状为主 微乳头状为主 实性为主伴有黏液产物 浸润性腺癌变型 浸润性黏液腺癌(原来的黏液性BAC) 胶样型 胎儿型(低度和高度恶性) 肠型 肺腺癌新分类一提出就引起了我国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密切关注,以下就新分类与2004年WHO 分类的主要不同之处作一解读,期望病理医师能更好地理解分类中一些变化的理由和意义。 一、 不再使用“细支气管肺泡癌”(“Bronchioloalv eolar carcinoma”,”BAC”)这一诊断术语。 2004 年WHO 分类对 BAC 的诊断作了严格的规定,只有肿瘤细胞沿着以前存在的肺泡贴壁生长(lepidic grow th、)并且无间质、血管或胸膜浸润证据才能诊断为 BAC。但由于多种因素,许多病理医生还是将一些有或似沿肺泡壁生长形式的肺腺癌如微浸润性腺癌、以沿肺泡壁生长为主的浸润性腺癌、混合型浸润性腺癌和广泛播散性黏液腺癌等这些从低度到高度恶性的肿瘤都归为“BAC”,给临床诊治和研究造成很大混乱,而且给癌症登记流行病学研究带来困难。因此,新分类废除了“BAC”这一诊断术语。 二、 提出原位腺癌这一概念,并归入浸润前病变 新分类将非典型腺瘤样增生和原位腺癌均归入肺腺癌的浸润前病变。 1、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ty pical adenomatou s hy perplasia, AAH) 诊断标准同2004年WHO 分类。AAH 病变局限,小(≤0.5cm),增生的细胞为肺泡 II 型细胞和/或 Clara 细胞,轻至中等异型,衬覆肺泡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