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方面:(1)了解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三年的努力,为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2)掌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3)有中国特色的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2.思想教育方面:(1)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2)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独特道路的介绍评析,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到: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历史性巨变。3.能力培养方面:通过解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及有中国特色的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培养学生从事物共性中挖掘出个性,从普遍性中发现特殊性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和特色。(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2.教学难点(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2)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对社会主义的选择。课时分配约用3—4节课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开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条件。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和各个解放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开始,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2、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对于即将到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过分析,认为它应该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社会主义因素与民主主义因素并存。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论述了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和主要途径。二、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1、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全部完成。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首行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包括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和进行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善基本好转的工作,以便为开展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年,即1949年至1952年期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重性质。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作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2年,56%的私营工业产值属于国家资本主义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2、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本身具有过渡性,处在深刻的变动当中。毛泽东:“过渡时期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是变动很剧烈很深刻的时期。”1954年9月15日,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我国这个时期也叫做新民主主义时期,这个时期在经济上的特点,就是既有社会主义,又有资本主义。”“我国只有社会主义这条唯一的光明大道可走,而且不能不走,因为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1、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即实现为家经济的现代化这样两项根本性的历史性任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即为实现第二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