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9 板块构造学说 示例一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 1 .教学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 板块构造学说的运用,地震、火山的成因及分布规律,地震逃生方法。 2 .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岩石圈”单元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自然地貌与人工地貌”内容的基础与前提,更是自然地理学中最基础的、属于“增长点”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所谓“增长点”是指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透析海陆变迁和地壳运动的成因内核,解释许多有关大地科学的复杂现象,还可以充分挖掘本专题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内涵,层层深入地帮助学生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即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上升到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从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再上升到科学哲学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 1 .能说出“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陆变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等)发生的原因。 2 .通过“大陆漂移学说”创立过程的学习,初步学会“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海底扩张学说”创立过程的学习,初步领会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板块构造学说”创立过程的学习,初步懂得前人研究成果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3 .通过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的学习,初步认识人类对地壳运动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感悟科学探究的无止境、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科学质疑的重要性,从而辩证地看待科研成果,初步感悟科学探究的最高境界——科学哲学观。 【设计思想】青少年时期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科学知识的掌握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基础,科学思维方式是科学素养自我实现的“工具”,科学史是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整合的切入点之一,科学质疑精神(科学哲学观)使科学素养形成走向“自由王国”。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2 .难点:三种大地构造学说的创新之处,板块运动的动力。 四、教学安排 1 课时(或1 .5 课时,视学习情况而定)。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 教师运用“近三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大地震分布图” 和“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历程示意图”为情境设计问题: ①地震的分布有规律可循吗?②是什么“增高药”使喜马拉雅山不断“长高”? ③“沧海桑田”表现为升降运动还是水平运动?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