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本课程开发之对联二 对联知识整理教案 一、 活动目的 1 、 了解对联的历史 二、 活动过程 (一) 讲解对联的历史 1、对联的起源说 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具体起源于何时,这个问题至今在我国楹联学术界依然没有定论,造成研究和定论困难一方面是历史上中国的文化界对其重视不足,很少记载收录,专门研究对联的学者和著述就更加是凤毛麟角了,另一方面历史文献资料的缺失,更增加了研究的难度。所以要准确定论对联起源的具体时间是相当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对联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对联本身的分支来源、以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点来了解一下。 从对联分支来源以及其证据来看。对联包括对句和联语,两者在发展成为对联的过程中相互独立又交叉进行。两者的区别标准在于上下句有无围绕一个主题,上下句能否接续、有无关联,如有则是联,如无则为对。没有围绕一个统一的中心或主题的对句往往是由两个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的,对句只要求结构声韵属对工整,意思内容不合掌,如大量的巧对、无情对等;而联语多是一人独立完成,除了对联 2 中的对句要求外,联语上下句之间还要求“既对且联”,有统一主题中心,起码是可以接续的,如大量的楹联都是有主题的联语。 对句主要来源于民间的口头应对或者文人之间的相互游戏,现据专家考证最早的对句是《晋书•列传第二十四•陆云》记载的陆云(字士龙)与荀隐(字鸣鹤)的对句: 云间陆士龙 日下荀鸣鹤 两人的生活年代在公元262—303之间。故所以有证可考的最早对句出现于这段时间。 联语主要是由文人书面创作,是脱离了诗歌、辞赋而“独立悬挂出来,作为联用”的一种文学体裁,没有脱离诗歌、辞赋等不能算为对联。现有据可考的最早的联语是东汉末年孔融(153--208)从他原诗中抽出,悬于客室“已经起到对联作用的”一联: 座上客常满 杯中酒不空 比较对联中对句与联语的特点和范畴,我们逻辑上应该认为对句的出现早于联语,但是从已有的资料和研究来看,孔融生活年代(153--208)要早于陆、荀两人(262—303)由于暂时无法找到对句早于联语的其他有力证据,我们暂时存疑。 此后,对联的对句和联语虽有相互交叉但是是独立分开的。对联这个术语真正出现是在明代万历年间(1574—1619),此间有个叫沈德符的人,写了一本《野获篇》,其中 3 一则说到:“张江陵(居正)盛时,有送对联者„„”这才是对联真正开始定名,从而把对子、联语统一起来;此后对句与联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