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宫梳"的二十八道工序 常州梳篦之所以成为“乡土奇葩” ,是与梳篦工匠的民俗传承和创造性劳动分不开的。起初,梳篦只是古人制造生活用具的功能活动中的产物,这种手艺并未从原始劳动中分离出来。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对理发工具需求量的增多,以及社会分工等等因素,逐步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半农半工或专门依靠手艺生活的半独立或独立的手工业行业。随着人们美学情趣的与日俱增,从事梳篦生产的工匠们在生产的传承和生活功利需要中,逐步探索,溶智慧、艺术于实践,精工细琢、千锤百炼,不断完善和创造了一整套复杂的操作工艺— — 俗称“制梳的二十八道工序” 和“制篦的七十二道半工序” 。 制梳的二十八道工序是: 1、选材:梳料有木材、象牙、牛角、牛骨、金属等等,以木材为主,要求木纹细密、树质坚韧、树身粗长、节疤少、不裂不变形、干缩性小并能刨削光滑者,以黄杨、石楠、枣树为佳,尤以百年以上树龄的老黄杨木为最好。 2、拉舵:将选好的树材砍下,由二人用大锯拉锯(俗称“拉舵” ),在树身上每6~7 厘米锯成一段。拉锯时要注意树段和树块的角度和缕纹,遇有树身不直或斜丝缕纹要调整角度,根据缕纹拉舵,不要造成剪刀缕形成浪费。 3、打屯头:将锯好的圆形树块,平放在大木屯头上,用斧头对准树中心缕纹劈开,叫做“打屯头” 。打屯头有二落头、三落头和四落头之分。对根盘和有桠枝的树段,要特别注意它的缕纹和树肉丁,彻底打干净。 4、拆板:即“切片” 。将打好屯头的木块,用锯子拆成一面厚一面薄的梳坯,厚面厚1 厘米,薄面0?3 厘米。将拆好的梳坯放在通风处阴干,切忌阳光下曝晒,以防开裂。 5、煮坯:将拆好的梳坯放在大锅内用水煮透。水要一次加足,把梳坯浸没,切忌中途再加冷水,以防煮不透。 6、码板档:将煮透的梳坯从锅中取出趁热及时码好,不要迟误时间,以防冷却翘弯。同时注意长短搭配。遇有翘板,要将二张翘板的弯面相对轧紧,码放阴干半年以上,这样制作的木梳才会不弯不缩。 7、翻板档:将码好板档的梳坯,每隔一、二个月翻弄一次,半年内翻3~4 次,使梳坯早些阴干、防止弯翘变形。 8、推头:将干透的梳坯拿出加工,把二块梳坯敲打听声,以清脆声为佳,如有哑声则梳坯已经开裂。同时验看梳坯有否肉丁,按规格量好尺寸,用小锯锯去两头的多余部分,称“推头” 。用制木梳的行话来说,推头叫做“相尸爷” 。这道工序很重要,直接关系梳坯的利用率。1959 年以后,“推头” 改用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