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3 月 5 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要“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主要内容:一、我国政务服务中长期客观存在的“效率困境”1、改革开放 40 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放管服”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从 2001 年 9 月 24 日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到 2017 年底,国务院各部门已经取消、下放了 3400 余项行政审批项目,保留下来的行政审批项目不足 1000 项;我国还推进了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各种资格证书、实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推进政务公开。2、我国“放管服”改革存在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效率困境”问题。3、“效率困境”:尽管我们主观上努力提升行政审批、投资服务、政务服务与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水平,但是由于制度、体制、技术、方法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为企业与人民群众办事的总体时限难以缩短到市场主体满意的水平,营商环境的改善难以达到先进国家和经济体的平均水平,实体经济的吸引力与竞争力较难得到实质性提升。(一)政务服务集中办理与部门职能分割之间存在着客观矛盾1、在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全国各地设立了 3000 多家政务服务中心,对企业与群众办事的许多政务服务事项进行了集中办理。“两集中、两到位”(1)、把一个部门的行政审批权力全部使政务服务向一个科室集中,这个科室再集中心成为真向一个科室集中,这个科室再集正的“进中到政务服务大厅的窗口办公;个门办所有(2)、保障进驻政务服务大厅的审批事三事”的场所项到位、审批权限到位2、但是,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部门职能分割的行政体制对政务集中办理效率有极大制约3、很多政务服务中心只是实现了“收件”的集中统一,一些部门设在政务服务中心的窗口代表,并不一定具备进行审批的专业水平,尤其是这些窗口代表不可能同时去进行“审图”、“现场勘验”、评估等各方面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这就必然导致窗口收件之后,还要将审批事项拿回各部门分头进行专项审批的各流程操作;甚至=些“审图”、“勘验”、评估”事项,政府职能部门都没有相应的专业人才承担,而不得不委托给中介组织或第三方进行;“多头审批”、“多头评估”、“多头审图”、“多头勘验”顽症的存在,使政务服务时限难以真正缩短。4、例如,在中部某市开一家网吧,要按照消防、公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