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以悟为修行的根本目的,所谓"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坛经》)[1],充分道出了悟的重要性。悟,指生起真智,扫却迷妄,断除烦恼,证得佛法的真理。其中,包含了两方面的意义,从开悟方面讲,是指能证的智慧,如菩提(bodhi)等;而从证悟方面讲,是指所证的真理,如涅槃(nirvāna)等。通 常则 是合 两者 而言 悟。 禅 宗 言 顿 悟,也 包含开悟与 证悟两个 方面,前 者 谓"顿 悟菩提","知 本性自有 般 若之 智";后 者 谓以此 "般 若之 智","各 自 观 心 ,令 自 本性顿 悟",即"识 心 见 性,自 成 佛道"(同 上 )。禅 宗 六 祖 慧能反 复 强 调 ,"世 人 性本自 净 ","自 性能含万 法",所以,他 的得法偈 说 : "菩提本无 树 ,明 镜 亦 无 台 ,佛性常 清 净 ,何 处 有 尘埃。"同 时,慧能又强 调 "菩提般 若之 智,世 人 本自 有 之 "。因此 ,所谓悟即在于: "见 自 性自 净 ,自 修自 作,自 性法身,自 行佛行,自 作自 成 佛道。"或者 说 : "自 性心 地以智慧观 照,内外明 彻,识 自 本性。若识 本性,即是解脱。"若以一言 赅之 ,则 禅 宗 顿 悟的根本精神可归结为: "本性自 悟"或"自 性自 度"[2]。 这种本性"自 悟"、"自 度"的禅 悟,强 调 的是个 人 的体验和自 我的直接把握。换句话说 ,别人 的体验不能代替你的悟,自 我的体验无 法以概念推理来获得。在禅 宗的《灯录》中,许多禅 师得悟的故事,生动地说 明 了这一点。 如,唐末香严智闲禅 师,先事百丈怀海,聪明 灵利,问一答十,问十答百。百丈死后 ,他 去大师兄沩山灵祐禅 师处 参禅 ,灵祐问了他 一个 问题: "请你说 一说 生死的根本,父母未生你时是怎么会事?"谁知 道这位原先问一答十,问十答百的聪明禅 师,竟被问住了,而且遍查平时读过的书,也 找不到可回答的话。于是,他 反 复 要求灵祐为他 说 破。然而,灵祐对他 说 ,如果我告诉了你,你将来是会骂我的。再说 "我说 的是我的,终不干汝事"。后 来,有 一天香严智闲在田里除草时,随手把一片碎瓦扔到田边的竹子上 ,这时碎瓦击竹发出的声音,忽然使他 有 所醒悟。因此 ,他 十分感激灵祐,说 : 当时他 如果为我说 破的话,那里还会有 今天的醒悟[3]!又如,南宋 著名禅僧大慧宗杲的弟子开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