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能见度 - 45 - 第四章 能见度 与能见度有关的用语有好几种,彼此很容易混淆。作为气象用语时是指“白天是指正常视力的人(视觉对比阈值为0.05),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认出大小适度的黑色目标物的最大距离;夜间则是指假定总体照明增加到正常白天水平,适当大小的黑色目标物能被看到和辨认出的最大距离或中等强度的发光体能被看到和识别的最大距离”。 所谓“能见”,严格地讲是指在白天用肉眼能辨认出黑色目标物(视角大于0.5°但小于5°)的最大距离,实际工作中指能辨认出目标物是什么物体并能清楚地看出它的轮廓;在夜间,则是指假设亮度和白天相同的情况下,能够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实际工作中则指能够清楚地看见目标灯的发光点。凡是看不清目标物的轮廓或只能看见目标物的部分轮廓,分不清是什么物体,或者所见目标灯的发光点模糊、灯光散乱,都不能算“能见”。 因此,作为气象用语,能见度是指大气的浑浊程度或是大气的透明度。不论是昼间还是夜间,只要大气的浑浊度相同,能见度就是一样的。所以,也可以给气象能见度一个简单的定义:用距离来表示大气浑浊程度的量称为能见度。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三—《国际航空气象服务》中给出的航空能见度为下面的较大者: 一、当在明亮的背景下观测时,能够看到和辨认出位于近地面的一定范围内的黑色目标物的最大距离; 二、在无光的背景下,能够看到和辨认出1000cd(1000堪德拉)左右的灯光的最大距离。 该定义中,在给定的大气消光系数下,两个距离具有不同的值,后者随背景亮度而变化,前者用MOR来表示。 这说明,气象能见度与交通部门等单位使用的能见度存在一定差异。 作为气象能见度,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气的稳定度和气团的性质。气层稳定时,水汽杂质多分布在低层大气中,使能见度变坏;气层不稳定时,由于对流和乱流的作用,将水汽杂质带至高层,使近地面能见度转好。一般情况下,在冷空气中因水汽杂质较少,能见度较好;在暖空气中,水汽杂质较多,能见度较差。因此,能见度可以鉴别气团,分析预报天气。 能见度对军事、航空、航海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都有直接影响。对于航空来说尤其重要。它与仪表飞行规则(IFR)和目视飞行规则(VFR)的划分以及机场运行最低标准的制定都有密切的关系。国际民航组织规定:能见度是制定“机场运行最低标准”的要素之一,对起飞最低标准通常只用能见度表示。因此,观第四章 能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