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钻探地质编录要求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内容一般包括:除描述岩芯的岩性、结构、构造外,应重点描述岩芯的块度、坚硬程度、风化程度、裂隙发育程度,岩石的风化程度及发育深度。 1.岩心编录 1. 岩心编录程序: 2. 抄录班报表的回次进尺、施工方法(钻探方法、扩孔孔径、变径及其深度)有关的水文地质现象记载。 3. 校正回次位置及填写岩心标签。 4. 整理岩心,检查上下顺序,校正岩心长度。 5. 鉴定岩性,确定分层位置,填写分层标签,并分层取代表性鉴样及分析样品(注明取样深度)。 6. 终孔后,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将岩心按顺序装箱保存。 2.岩心描述的顺序及内容 1. 基岩的描述内容大致为:定名、颜色、结构、矿物成分、岩心破碎情况(岩心形状)、岩心采取率、节理、裂隙和岩溶的发育程度、充填情况及充填物、断层擦痕、断层泥及其充填物、风化程度、化石、层与层的相互关系及层理性质、矿化特征、蚀变现象、构造破碎情况及次生变化等。 2.测量岩心标志面(层面、片理面、断裂面、接触界线等)与岩心轴 夹 角 。 3.岩层、矿化、蚀变在小 范 围 内有所 变化时 应丈 量出 具 体 深度并注明。 4.选 择 有地质意 义 且 具 有代表性的岩(矿)心,作大比 例 尺素 描图 并进行 照 象,以 增 强 文字 的说 服 力 。 5.钻孔内岩性分层时 应注明上下两 层岩石的接触关系。如 渐 变关系、侵 入 关系等。 6.记录内容要求繁简适度,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对矿心及顶底板,矿化蚀变带和构造部位等应详细描述。 7.岩心块度的划分: 大于20 厘米为长柱状; 10-20 厘米为短柱状; 小于10 厘米为扁柱状; 大于5 厘米为块状; 2-5 厘米为碎块状; 小于2 厘米为碎屑状、粉末状。 若为块状,需对块体形态做大致描述,如楔块状、菱块状、团块状等。 8.松散岩层的描述内容大致为:定名、颜色、湿度、成分(粒度成分及百分含量)、磨圆度、分选性、结核、包裹体、结构层的相互关系及层理特征、胶结程度及胶结类型、化石等。 3 .岩(矿)心采取率的计算 (1).回次岩(矿)心采取率的计算 回次岩(矿)心采取率=本回次提取的岩心总长/本回次进尺数×100%,若回次岩心采取率超过100%,即岩心总长大于回次进尺时,一般皆为残留岩心所引起。其处理方法是:进尺数不变,修改岩心实长数字,将回次岩心采取率超过100%的部分(即岩心实长比回次进尺多出的部分),依次往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