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促进大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融入社会,是一个由生物人演变为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在社会化过程中,每一个人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心理学家认为,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社会化是这样的:人由于参与社会活动、与人交往、在他固有的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了一些特有的社会特性,如社会交往技能、人际关系特点、认识并调节自己和别人的情绪,自我概念和自我同一性、对常规和道德规则遵守,以及信念和价值观等,它们使人能够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正常地与周围人们相处并相互影响,从事学习、娱乐和职业活动,在实现自我完善的同时积极的影响和改造周围环境。对于心理快速发展时期的幼儿来说,学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智能方面的学习,另一类就是社会能力方面的学习。社会学习则是主要解决人怎样与别人打交道,怎样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意见,怎样取得别人的帮助,怎样给别人帮助,怎样和别人一起合作做事情,怎样和大家一起维护社会规则和秩序,怎样爱别人和被别人爱,等等。这些统称为“社会适应能力”,它对于人的生存也是必不可少的。智能学习和社会学习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在很多时候同时发生,但二者不一定同步发展。心理学家也特别强调:学前期的学习应该以社会学习为主,人格与社会性发展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中国有一句谚语,叫做“树大自然直”,这句话是针对社会学习来说的,意思是说,即使一个人在小孩子的时候没有形成的社会能力,长大后他也能形成这样的能力。他小时候的一些毛病、缺点,长大后会自然而然的改掉。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但是它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个人在儿童时期没有形成非常顽固的人格缺陷,而且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他还是积极地投入了社会学习。相反,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有良好的社会学习环境,并且初步形成了健康的人格特征,她就不需要在长大后再“补课”,从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样的人在人群中总是处在有力的位置,因为他比较多的受到别人的欢迎,能跟别人很好的合作,他的心意总是轻松、愉快的,他的生活质量自然也是比较高的。幼儿期其实是开始幼儿社会性形成时期。现代社会是开放的、自由发展的,需要幼儿具有社会交往和活动的能力,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在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不合群、自私、任性、依赖性强等现象。如何利用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帮助幼儿克服成长中的不良方面、促进独生子女健康成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