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阿片类与炎症 阿片类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强于正常动物,可能与阿片在创伤和术后镇痛的效应相关。在多个动物的炎性疼痛模型(从几小时的局部炎症到全身关节炎)研究了阿片的镇痛效应。外周炎症诱导后数小时,阿片受体激动剂对伤害性刺激的抑制效应就能增强,可能与脊髓阿片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改变有关。3 种受体激动剂之间也存在不同,其中吗啡的脊髓效应增强多于δ 和κ 受体激动剂。外周炎症后鞘内注射孤啡肽的效应也有所增强,且炎症能诱导脊髓表层受体增加。炎症诱导后30 分钟内即可检测到背根神经节中的孤啡肽前体 RNA,而正常大鼠中并不表达。 外周炎症组织中的阿片作用位点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例如,纳洛酮直接注射到动物的感染后爪后可拮抗吗啡全身给药的镇痛效应。以前一直认为阿片仅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现在不少实验表明通过 CNS 外阿片受体,大多数阿片受体激动剂能产生外周的镇痛作用。正常情况下这种作用很弱,在炎症反应(人和动物)时阿片类可以与受损组织的阿片受体位点结合。因为阿片受体在细纤维的胞体内合成,所以它们可以从背根神经节运输到外周感觉神经末梢。研究表明炎症时阿片受体表达和耦联增加,同时含有内源性阿片肽的免疫细胞参与感染组织修复。从应激到细胞因子注射等多种情况可触发阿片肽释放,与外周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从而产生局部镇痛作用。对外周镇痛药的研究提供了镇痛的新方向,且能减少中枢给药的副作用。 存在的问题有外周阿片类药物的效应强度及避免便秘恶心等副反应的发生。还有一种避免副作用的给药方式,即中枢性阿片类联合外周拮抗剂使用。这些给药方式的相关疗效已在对照性临床试验中观察。 1.抗阿片系统 组织和神经损伤后有种神经递质――胆囊收缩素(CCK)会产生和阿片类相反的效应。CCK 是 CNS 中一种作用广泛的肽类,参与焦虑和饮食等多种神经活动。正常动物中生理水平的CCK 可以干扰吗啡在脊髓的作用。大鼠 CNS 中的主要 CCK 受体为 CCKB 亚型(CCK2),外周受体为 CCK1 亚型(在人体正好相反)。神经损伤后这种抗阿片作用增强。外周神经损伤后同侧 DRG神经元中CCK m RNA 的表达增加。CCK 拮抗 μ受体阿片类镇痛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但 CCK 可以通过受体后机制动员细胞内钙释放,从而对抗阿片受体活化后抑制钙进入神经终末的作用。 脑啡肽通过与δ 受体结合可协同吗啡的镇痛作用,而CCK 作用于CCK2 受体,减少脑啡肽的含量从而抑制吗啡效应。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