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道德规范现象: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评价和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如道德戒律、道德格言、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等。 2. 道德的他律性:道德的他律性是指通过外部的道德教育或道德影响,客观的道德评价标准等形式,来提高人们道德素质的过程。 3. 生命伦理学:即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学科 4. 护理道德品质:护理道德品质是指护士对护理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以及基于这种认识所产生的具有稳定性特征的行为习惯。 5. 功利论:功利论是主张以人们行为的功利效果作为道德价值的基础或基本的评价标准,强调行为实际效果价值的普遍性和最大现实性的伦理学说,即强调效用原则和为最大多数人做最大的善事。 1. 审慎: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具备的处事慎重、严谨、周密、准确、无误的护理道德作风。 2. 知情同意:指病人有权知道自己的病情,并可以对医务人员所采取的医疗措施决定取舍,它实际上包含了知情、理解、同意或否决三个方面。 3. 双重效应:是指某一个医护行为的有害效应并不是直接的、有意的,而是间接的、可预见的、非主观的效应。 4. 患者的道德权利:是指患者在患病期间应有的权力和必须保障的利益。 5. 指导–合作型:护患双方在护理活动中都是主动的,护士充当指导者,患者接受护士的指导,与之密切合作,可以对治疗护理效果提供信息,提出意见和要求,护患关系是融洽的。 1. 道德意识现象:道德意识现象是指在道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道德活动的各种具有善恶价值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 2. 伦理学:伦理学是以道德现象作为研究客体的科学,即研究道德的起源、本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 护理道德品质:护理道德品质是指护士对护理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以及基于这种认识所产生的具有稳定性特征的行为习惯。 4.不伤害原则:指在诊治、护理过程中不使病人的身体、心灵和精神受到损伤。 5.护患非技术关系:是指护患双方由于社会的、心理的、经济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施护理技术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利益、价值、法律和文化关系。 1. 护理管理道德:调整护理管理中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为护理管理道德。 2. 护理道德意志:是护士选择护理道德行为的决断能力和履行护理道德义务中自觉克服困难、障碍的毅力。 3. 护理道德情感:是护士在护理道德活动中对护理道德关系和护理道德行为的内心感受及其态度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