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电子自旋共振

电子自旋共振_第1页
1/9
电子自旋共振_第2页
2/9
电子自旋共振_第3页
3/9
实验 7­2 电子自旋共振 泡利(Pauli)1924 年提出核磁矩和核自旋的概念,解释了光谱的超精细结构。1925 年, 乌仑贝克(Uhlenbeck)和哥德斯密特(Goudsmit)提出了电子自旋的概念,解释了光谱的 精细结构。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从 1954 年开始,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测量技术,即电子 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P)。电子自旋共振有时也称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 电子自旋共振研究的对象是具有未偶电子的物质。 通过对共振谱线的研究, 可以得到未 偶电子的状态及其周围环境方面的信息,从而得到有关物质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知识,因此, 电子自旋共振技术在物理、化学、生物、医药等各个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与核磁共振相比,电子自旋共振在技术上更容易实现,目前,在微波段、射频段都有比 较成熟的仪器。电子自旋共振的实现,在很多方面与核磁共振相似,因此,在本实验的介绍 中将不再涉及较基础的细节问题,而相关的内容请参阅 核磁共振实验。 【 实验目的】 1、了解电子自旋共振理论。 2、掌 握 电子自旋共振的实验方法 。 3、测定 DPPH 自由 基中电子的 g因子和共振线宽 。 【 实验原 理】 原 子中的电子在沿 轨 道 运 动 的同 时具有自旋,其自旋角 动 量为 ( )h 1 + = S S p S (7­2­1) 其中 S 是电子自旋量子数 , 2 / 1 = S 。 电子的自旋角 动 量 S p r 与自旋磁矩 S m r 间 的关系 为 ( ) ï î ï í ì + = - = 1 2 S S g p m e g B S S e S m m m r r (7­2­2) 其中: e m 为 电子质量; e B m e 2 h = m ,称为 玻 尔 磁子; g为 电子的朗 德因子,具体 表 示 为 ) 1 ( 2 ) 1 ( ) 1 ( ) 1 ( 1 + + + + - + + = J J S S L L J J g (7­2­3) J 和 L 为 原 子的总 角 动 量量子数 和轨 道 角 动 量量子数 , S L J ± = 。对于 单 电子原 子,原 子 的角 动 量和磁矩由 单 个电子决 定 ; 对于 多电子原 子,原 子的角 动 量和磁矩由 价 电子决 定 。含 有单 电子或 未偶电子的原 子处 于 基态时,L=0,J=S=1/2,即原 子的角 动 量和磁矩等价 于 单 个 电子的自旋角 动 量和自旋磁矩。 设 g m e e 2 = g 为 电子的旋磁比,则S...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电子自旋共振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