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造的 S ECI 模型和知识螺旋 野中郁次郎用了 30 多年的时间跟踪日本企业的变化,揭示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在野中之前和之后,也有不少学者聚焦日本,但是,多数人看到的,只是优良的生产技术,企业和顾客、供货商、政府部门之间的良好关系,终身雇用制度,重视年资等等“日式管理”的特色。而野中提出,日本企业的过人之处,本质是其组织的知识创造能力。野中认为,一个企业比其他企业更为优秀的原因,在于它能“有组织地”充分调动蕴藏在员工内心深处的个人知识。谁能获得这种独特的组织能力,谁就能持续创新并获得竞争优势。野中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关系入手,试图从理论上解读这种组织能力。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野中从认识论的角度,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两大类。这个划分不是野中的首创,而是借鉴了匈牙利裔的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 Polanyi)的观点 [1] 。所谓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符号系统完整表述的、清晰的知识,包括文字陈述、数学方程、图表、技术说明书甚至手语、旗语等等。这类知识是“格式化”的,可以通过书籍、软件或网络进行传播,可以借助传媒而不需人的直接作用来交流,因此,它属于客观的、理性的知识。所谓隐性知识,是指难以用符号系统描述的知识,它源自个人的体验,说不清道不明,与个人信念、视角及价值观等精神层面密切相关。经验、直觉、秘诀、预感等等,都属隐性知识范围。它是“非格式化”的,可能来自出色设计师的神来之笔、工匠师傅的独特技艺、基金经理的即时判断、销售员的市场嗅觉或发明者闪现的灵机一动。在获得难以用语言符号表达的隐性知识方面,必须涉及到人际互动、合作意愿、共有经历、默契配合等“软条件”,才可以有效交流。尤其在涉及个人预感和直觉这类知识时,个人的愿望和意志起决定作用。波兰尼认为,从数量上看,显性知识只占人类知识的一小部分。正如他所说:“我们所知道的要比我们能够表达出得多。” 波兰尼是在哲学层面上论证隐性知识,野中则把这一思想延伸到实用层面。野中提出,隐性知识也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是“技术”层面,它包括非正式和难以明确的技能或手艺,常常可以称之为“秘诀”(know -how )。比如,大师级工匠或特一级名厨对大量操作技能了如指掌。尽管他们经验老到,但常常难以将日积月累的技艺背后的科学道理表达出来。这类“秘诀”只能手把手传授,而且还离不开师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