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端砚鉴定浅谈 先就坑口色调简介一下:老坑外观青灰微带紫蓝、坑仔青紫带红,颜色比较均匀、麻子坑石色青紫略带蓝,色泽油润,石色丰富(这是就老麻坑而言)、宋坑石色紫如猪肝,有些部位带紫红或玫瑰红,好的还有金星点,是宋坑特有的石品,闪闪发光。此外还有绿端和白端,绿端磨墨勉强可以,白端太硬太“滑”,不能下墨,更不能发墨,只可研朱磨绿。一般绿端、白端都是观赏用的,实用价值不及其它坑口,还有一种流溪石绿端,是独石。比正统绿端还差,还有冚 罗蕉石、沙浦石、古塔岩、朝天岩等杂石。冚 罗蕉质佳者可冒充坑仔,沙浦石有金银线者可冒充老坑,切记小心上当。此外还有端溪子石,类似鹅卵石,是长沉水底的独石,是为黑端,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因为珍罕,价格很贵,但石质不够大西洞的细腻。 同是一个端溪砚坑所出之砚石,由于时代不同或不同时期开采,它的色泽也不会完全相同。即使同时开采,同一个坑,由于矿脉走向不同或者采石工作面不同,砚石色泽亦有稍微差别。比如同样是老坑砚石,大西洞与水归洞的色泽就有些不同,大西洞以蓝为主,水归洞以紫为主,宋代开采的与清末开采的也大有差别。自清代开采的麻子坑也是这样,旱洞与水洞的砚石色泽就不完全一样。水洞的今叫老麻,旱洞的为新麻,价值相差十倍。 说老坑青灰而带蓝,这是就大西洞而言,大西洞石肉湿水后呈现宝蓝色,这是所有坑口都没有的色调,很容易分辨,却最难比较,因 2 为现存大西洞石肉的大料砚材实在太少,市面看到的以水归洞为多,而水归洞则青灰偏紫。大西洞的石质比水归洞为佳,也较嫩,以指尖抚之就可分出高下,而大西洞的冰纹一般比水归的多。 行内对新出老坑的分级是石肉,底板和顶板(或叫上板)三类,据我估计都是中岩北壁或南壁石。之前断断续续也说过了,端砚自唐开采,宋代开采的为最佳,老坑在当时有上中下三岩之分,而每岩各有南北壁之别,下岩北壁石最佳,石质及价值十倍于下岩南壁石,而下岩南壁石又十倍于中岩北壁,如此类推,一方宋代的下岩北壁可抵四百方清代老坑,而一方清代老坑可抵现今十方老坑,下岩北壁石的珍罕可想而知。由于上佳之石在宋元时开采得七七八八,加上明清民国断断续续的开采时期,估计现存的老坑只属于中岩之质,某部份上佳大西洞可能达到下岩南壁石的级数,至于北壁石恐怕要在博物馆中才能找寻到了。下岩老坑石的特质是青紫而深沉,故宋人称之曰紫端黑端。到明清,下岩石没有了,只剩下大西洞和水归洞,故明清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