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女性与教育 教学目的: 了解教育对于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性,为实现教育过程中的性别平等而作出努力 教学重点: 教育中的性别分化问题 教学难点: 妇女教育权利缺失的社会制度分析 第一节女性教育的历史 一、中国女性教育的历程回顾 中国的教育始于三千年前的商代,但女性教育却严重滞后。西周时期,日臻完善的封建儒学以易学的阴阳理论为基础,创立出阴阳相克、男尊女卑、男女有别等一系列价值等级和伦理规范。 一、女性受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在封建社会,女性同时受到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多重压迫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对女性的道德言行、服饰有着严格的规范和标准,要求女性必须遵守。并且精练编撰成书世代相传,形成浓重的社会观念积淀下来,影响至今,最有代表性的有: 《仪礼·丧服·子夏传》中的“三从”,女性一生,从幼儿到青年、到老年只能依附三代男性,即父、夫、子,妻子只能在丈夫之下。《周礼·天官》。 东汉《女诫》对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做了详细解释。这种以“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以“男尊女卑”为特征的限制、束缚、歧视、奴役妇女的封建礼教,把女性的人生价值和受教育的目的定位在“相夫教子”上。结果受教育愈多,依附男人、依附丈夫的从属地位就越低,独立人格失去的就愈多。 近代初期暨 19 世纪中后期,清王朝大力提倡发展洋务,其中的内容之一就是兴办西式学堂,广泛设立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同时提出“兴女学”。1899 年,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中国女学堂”。 1902 年颁布了系统的学校制度,仍然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浪潮掀起,在倡导“民权”同时大力倡导“女权”,倡导妇女受教育权,迫使封建王朝在 1907年制定并颁发了《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把女子小学教育正式纳入学制。但男女不能同校,男女小学学堂分立。 民国初期 实行男女同校,但那时能上学的女性还仅仅是少数有钱人家的闺秀,凤毛麟角。 1903 年清政府建立的新教育制度中,还是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为打破禁忌,近代女性教育者们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通过建立女校的方式,为女性提供了走出家门接受正式教育的机会和便利。 辛亥革命后, 由于孙中山重视女子教育和主张女子教育的蔡元培担任首任教育总长, 对旧的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临时政府于 1912 年 1 月 19 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