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的修订摘要心理韧性研究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而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为有利于国内心理韧性研究的开展,选定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进行中文版修订。以初中二年级学生 884 人(男生 468 人,女生 416 人)为被试。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共提取 11 个因子,其中外部保护因子 7 个,心理韧性特质因子 4 个,各个题目在相应因子上的载荷在 0.34〜0.88 之间,各个因子的同质性信度在 0.62〜0.84 之间,累积方差解释率为 55.77%。结果表明。量表符合测量学的信度和效度要求,可以作为测量心理韧性的工具在国内使用。关键词心理韧性,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信度,效度。心理韧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由于受流行病学和医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一些研究者传统上把处境不利儿童看作一个同质的、不分化的群体进行研究,认为处境不利儿童日后的成就水平、适应能力必定低于正常儿童•他们的发展遵循着“处境不利(高危)一压力一适应不良”的直线模型。20 世纪 70 年代.一些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开始关注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内部的发展结果变异性问题,从而开始了对心理韧性的研究。并逐渐成为一个广受各国心理学家关注的心理学领域。而在中国国内,心理韧性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公开发表的实证方面的文章也屈指可数。为促进国内心理韧性的研究。作者通过查阅国外相关文献,选定几个工具后与工具开发者联系,获得原版工具,并从中选定了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进行了修订。选定-此工具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有坚实的理论模型基础:应用较为广泛;信度、效度指标较好;工具适用对象为在校初中生。2005 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进行的一项全州中学生健康状况调查中用来测量心理韧性的工具就是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并且此量表还被修订成了西班牙语版本。1 量表内容简介1.1 理论模型为了更好地进行心理韧性的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从 1998 年开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科研机构联合一批心理学家专心致力于心理韧性模型的提出和测量工具的开发。并于 2003 年提出了量表开发所依据的心理韧性模型。这个模型认为。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安全、爱、归属、尊敬、掌控、挑战、才能、价值等方面的心理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学校、家庭、社会和同伴群体的保护性因素或外部资源,也就是上图中所呈现的亲密关系、高期望值和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