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理论的主要思想 自由贸易理论(Free Trade Theory),创始者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其核心是自由贸易可使参与贸易的双方均获得贸易利益,它是通过对贸易原因的近于完美的实证分析和逻辑推论而得出,这是自由贸易理论获得广泛认同的主要原因;自由贸易理论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国际贸易的核心理论,成为整介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主线,甚至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理念和目标,对后世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的贸易理论和政策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由贸易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它既能增进贸易利益,又带来不可避免的代价。但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中的获利及付出的代价大小是不一的,有的国家经济地位提升了,有的却被边缘化了。—个重要原因是自由贸易理论所描述的自由贸易利益的实现有着或明或暗的一系列前提条件,而不同的国家这些贸易条件的具备程度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对自由贸易政策不能一概照搬。 亚当·斯密作 为自由贸易理论的创始者,首 创性 地提出了分工 学说 。他 的绝 对利益论认为,不同国家生产同样 的商 品 成本 不同,一国应 放 弃 成本 绝 对高 的,而选择成本 绝 对低 的进行 专 业 化生产,并 彼 此 进行 交 换 ,这样 两 国的劳 动 生产率 都 会 提高 ,成本会 降 低 ,劳 动 和资 本 能得到 正 确 的分配 和运 用 。而分工 和专 业 化的发展需 要自由贸易的国际市 场 。因此 ,他 认为自由贸易是增加国民财富的最佳选择。但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论无法解释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时,仍能过行互利贸易的原因。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则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该国应根据“两优相较择其重,两劣相较取其轻”的比较利益法则,选择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而放弃优势较小或劣势较大产品的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成为以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基石,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此后,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学派就—直倡导自由贸易,并将其作为贸易政策追求的理想目标。而在贸易实践上,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19 世纪中期以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以英国为主的各主要西方国家都实行了自由贸易政策。二战后迅速发展的经济全 球 化,区 域 经济一体 化,贸易、 投 资 的自由化,以及GA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