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教案教学目标:1、 整体感知泰戈尔诗歌的特色2、 培育学生正确的爱情观:对于相爱的人,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地域上的相隔千里,而是心与心的距离。教学重难点整体1、 感知泰戈尔诗歌的特色2、培育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教学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介作者(见教参)泰戈尔简介 (1861~1941) 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13 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曾赴英国学习文学和音乐,十余次周游列国,与罗曼·罗兰、爱因斯坦等大批世界名人多有交往,毕生致力于东西文明的沟通和协调。泰戈尔以诗人著称,创作了《吉檀迦利》等 50 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他又是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作曲家和画家,曾赴英国学习文学和音乐,十余次周游列国,与罗曼·罗兰、爱因斯坦等大批世界名人多有交往,毕生致力于东西文明的沟通和协调。泰戈尔以诗人著称,创作了《吉檀迦利》等 50 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他又是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作曲家和画家,先后完成 12 部中长篇小说, 100 多篇短篇小说,20 多部剧本,1500 多幅画和 2000 多首歌曲。泰戈尔还是一位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 年,泰戈尔以诗歌集《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15 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新青年》)第 2 期上发表他译的《赞歌》4 首。作品中“信爱、童心、母爱” 的思想,博大仁慈的胸怀,独具魅力的人格,赢得了无数中国读者的仰慕。2、这是泰戈尔的一篇散文诗。自古以来,文学史浩如烟渺,能为人们传颂千古的必是经典之作,它们往往是为人类表达某种心声。就如泰戈尔,他用优美的语言,讲述爱情,讲述人世间的美好与凄凉。泰戈尔最为吸引人的就是那优美的文字和触动人类心灵深处的感悟,信任很多人都对其中的某些诗句耳熟能详。假如有人不知道《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这首诗,那就象不知道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样,这是一首曾在网络上尤其是各大 BBS 上很流行的诗。无论是论坛里的校园情圣,酒吧里的时尚小资,还是 BBS 上的上海宝贝,拟或咖啡屋里的外企白领,都爱学那些电视剧里的主角一样装腔作势地吟上几句,反正诗句也不难理解。但这首诗到也的确引起了许许多多的曾经、正在和将要爱和被爱的人的共鸣,也许是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暗恋过别人,也被人暗恋过吧!二、诗歌朗诵1、学生自读2、听录音范读3、学生齐读三、文本赏析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