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亦分补泻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温经散寒的功效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自《伤寒论》提出“火逆”、“火劫”之说后,针法属泻,灸法属补的传统观念就奉行至今,其适应症多被定格为寒湿痹证,给人以一种印象那就是艾灸疗法只有在虚、寒、痹、久病、偏虚证时才可使用,只补不泻。其实艾灸疗法不但分补与泻,而且临床灸治效应好坏与艾灸时补泻方法的正确运用关系是颇为密切的。 我们翻开中医文献可以看到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明确指出灸疗分补泻的记载了。如《灵枢·背俞》言:“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泄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黄帝内经·太素》谓“传”字作“傅”,杨上善注解说:“吹令热入以攻其病,故曰泻也。傅音付,以手拥傅其艾吹之,使火气不散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拾遗杂论》中说:“灸火有补火泻火。若补火,艾火黄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之。”“火以畅达,拔引热毒。”李梃的《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在这里李氏不仅对灸治的适应范围和灸治机理作了较详细的阐述,而且明确指出灸疗可用于寒热虚实之证外还涉及到热症用灸可以引郁热外泄(泻法)。《备急千金要方》曰:“凡卒患腰肿、附骨肿、痈疽、节肿、皮游毒热肿,此等诸疾,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刘河间阐发火热病机,创火热论,他对外科阳证认为“疮疡者,火之属”治之“当外灸之,引邪气出而方止”。吴亦鼎在《神灸经纶·外科证略》中说:“凡疮疡初起七日以前,即用灸疗,大能破结化坚;引毒外出,移深就浅,功效胜于药力”。这些都说明外科阳证可用灸疗,灸后可引毒外出,移深就浅,破结化坚,疏通经络,调和营卫,故疮病可愈。在热证方面用灸疗,朱丹溪认为此灸可使“火以畅达,拔引热毒,此从治之意”也。他用灸治阴虚证,认为“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阴长故也”。已把灸治热证上升到理性认识。明·王石山认为“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 … ;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学入门》曰:“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寿世保元》治腹中有积,大便闭塞,心痛诸痛“以巴豆肉捣为饼,填脐中,灸三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