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谈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

浅谈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_第1页
浅谈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_第2页
浅谈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_第3页
浅谈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作者:吴盘生来源:《中国德育》2018 年第 14 期学校教育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是:把学生当“人”,教师“要看得见人”。在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 100 周年之际,我们从他的生平轨迹和鸿篇巨著中,可以看清这位杰出教育家的伟岸道德形象:他捧着一颗喷发着大爱的心,浸润着人类文化的丰富营养,又淬炼于卫国战争的残酷血火……他在丧妻失子的悲痛中涅槃,大彻大悟地拒绝富贵,毅然走进乡村中学,许下“我把心献给孩子们”的诺言。在帕夫雷什中学,他坚定地摒弃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羁绊,勇敢地举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旗帜,置“阶级斗争为纲”于不顾,坚持“人是最高价值”“教育学是人学”的思想路线,踏踏实实地做了二十二年的教育实验,呕心沥血地贡献了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了令世界教坛折服的社会主义教育业绩,展示了他始终坚守教育良知又立于教育道德高地的平凡而辉煌的人生。今天,认真研究这位国际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尤其是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实在非常必要。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可以简述为如下方面。一、社会主义学校必须讲人性:怎样看得见人?学校教育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是:把学生当“人”,教师“要看得见人”。1998 年 11 月 23 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我与李镇西老师一起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我国同仁习惯称她“卡娅”)作访谈时,提过这样的问题:“您认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卡娅脱口而出说道:“人性。”“人性”这一回答,在当时着实令我吃惊: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联,面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严苛政治形势,苏霍姆林斯基竟然如此勇敢!原来,苏霍姆林斯基对社会主义学校应当是什么样的学校,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写道:“我认为,只有当学校的主要科目是人学的时候,只有当认识世界从认识人的心灵开始,并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信念时,最主要的是能培育爱和恨的能力时,学校才能称作学校。”[1]但是,当时苏联中小学的教育现实并非如此。在学校这个本是培养人的地方,不少校长和教师没有认识到学校的主要科目是人学,他们没有真正“看得见人”、把学生当人。比比皆是的现象是:学校的教学和教育活动常常打上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烙印,儿童展开生命的时间、空间被侵占,孩子的各类情感需求得不到关注,学校生活刻板枯燥缺乏欢乐,更谈不上为孩子创造幸福,...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