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人事例和事迹材料 关于名人事例和事迹材料 1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于 1930 年,八十几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场上,为我国的水稻讨论事业做着贡献。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贯的原则。“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所作贡献的诠释。 这个励志故事从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开始讲起。1953 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育的第一批大学生。那时国家实行毕业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老师,负责教三门课。 然而就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袁隆平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 年岁月——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那个年代的人都深受饥饿的折磨。1960 年,严重的大饥荒像蝗虫般掠过中华大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 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宣誓,一定要讨论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当时,科学家都认定水稻杂交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不认输,他信任自己的推断没有错,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都没有使他气馁。 天才都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走在实验田里,突然发现一株特别的稻穗,袁隆平在惊喜之下,继续潜心讨论。终于,在 1973 年,袁隆平在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关于名人事例和事迹材料 2 1960 年 7 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 1964 年和 1965 年找到了 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 60 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 年 2 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文化(hua)大革(ge)命“停刊前的最后一期。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文化(hua)大革(ge)命“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