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开发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开发 贾祥桐 我国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艺术文化表达的特别形式,其口传手授的传统传承方式,人亡事消的脆弱性,也给其开发和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应利用乡村振兴的有利时机,正确处理非遗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形成文化传承与市场价值的良性互动。 一、廊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条件与基础 1、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近些年来,廊坊市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一是实行多种措施搜集、整理廊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大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留存,有力推动了廊坊市非遗的传承与进展。截至目前,廊坊市已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22 项、省级非遗项目99 项,命名廊坊市级非遗项目 234 项,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9名、省级 36 名、市级 173 名。近两年,廊坊市各级非遗工作人员加大普查力度,又在全市新挖掘出 300 多项非遗项目线索,申报县级非遗项目 180 项,经各县(市、区)仔细考查筛选,共推举上报大厂县金漆镶嵌、广阳区脱胎漆器等 81 个项目,部分项目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二是加大了资金扶持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从 2024 年至 2024 年,我市 22 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廊坊市京东大鼓等 18 个项目先后申报并争取了中央专项资金共计 1400 余万元,2024 年国家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涉及我市 4 个项目共计 132 万元;2024-2024 共争取省级专项资金 200 余万元、下拨市级专项资金640 万元。市级财政每年下发非遗保护专项资金 80 万元,使非遗项目技艺不断提高、传习场所不断改善、传承队伍不断扩大。三是开展多种活动,使廊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走进广阔群众的日常生活。安次区开展了“非遗保护 你我同行”安次区非遗进基层活动,慰问一线工人和普通群众。广阳区开展了“非遗进社区 文化有传承”系列活动,精心策划了传统手工艺类、传统戏曲类、传统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等形式多样的非遗课程,进一步提高辖区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 2、志愿者活动的深化开展,夯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群众基础 自从 2024 年,廊坊市非遗保护中心牵头成立了“温暖阳光”爱心团队,非遗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