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读后感 第一篇:大数据读后感 《大数据》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看了《大数据》这本书,颇有感想。 “《大数据》一书,通过讲解并描述美国半个多世纪信息开放、技术创新的历史,以别开生面的经典案例——奥巴马建设‘前所未有的开放政府的雄心’、公共财政透亮的曲折、背后的隐情、全民医改法案的波澜、统一身份证的百年纠结、街头警察的创新传奇、美国矿难的悲情历史、商务智能的前世今生、数据开放运动的全球兴起,以及云计算、Facebook 和推特等社交媒体、Web3.0 与下一代互联网的将来图景等等,具体诠释了数据技术变革与权力合法性、执政正义以及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全面阐述了信息时代数据的重要性,如何加强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使用以及通过数据开放改良政府治理等问题。” 数据、信息和学问的区分和联系在于从数据、信息到学问演化:数据→给予背景→信息→提炼规律→学问。所以,数据是一个数,但这个数加上单位,就能变成一条信息。当我们把足够多的信息排列出来,并查找出规律,就形成学问了。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无论是哪个国家,谁拥有的数据多,谁管理、分析数据的力量强,哪个国家就能成为强国中的强国。所以,最先实行数据开放的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强国。 但我认为,滥用数据会侵害人的隐私权。正如书中所说:“不管是睡着还是醒着,在工作还是在吃饭,在室内还是在户外,在澡盆里还是在床上——没有躲避的地方。除了你脑壳里的几个立方厘米以外,没有东西是属于你自己的。”在美国,“即使没有姓名,没有社会平安号,只要通过性别、生日、和邮编 3 个数据项,数据挖掘技术就能够胜利地识别全美 87%的人口。”这种数据所带来的便捷,在发达国家却成为被人们所可怕的“老大哥”。所以,有些犯罪分子利用这一点,把警察告上法庭,说是侵害了隐私权。这就是大数据的弊端。还有最近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斯诺登大事,也是利用数据出卖信息的典型案例。据美国中情局前职员爱德华·斯诺登爆料:“棱镜”窃听打算,始于 2024 年的小布什时期,美国情报机构始终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频、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监控的类型有 10 类: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谈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社交网络资料的详情,其中包括两个隐秘监视项目,一是监视、监听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二是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2024 年 7 月 1 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