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葬狗名人故事 孔子葬狗名人故事 故事是指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特别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进展过程的描述。下面和我一起来看孔子葬狗名人故事,希望有所关怀! 孔子家的一条看门狗死了,孔子让他的学生子贡去帮他掩埋,并嘱咐道:“路马死则葬之以帷,狗则葬之以盖。汝往埋之。吾闻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今吾贫无盖,于其封也,与之席,无使其首陷于土也。” 孔子曾做过鲁国大司寇,并一度代摄相事,虽赋闲多年,却始终保持着当时上层士大夫的一些生活风俗,出必坐车,但终因用度匮乏,车已多年无盖,已经没有条件和平常一样遵行周礼,给死去的看门狗罩上一个旧车盖,体风光面地掩埋。但照旧尽力而为,让子贡在把狗的尸体放进坑去时,盖块席子,以免狗的头直接陷到土里。怜狗之情,溢于言表。 这事并见于《孔子家语》和十三经之一的《礼记》,前者载《曲孔·子夏问》,后者载《檀弓下》,二者均是专记周礼丧礼典型仪节和典型故事的名篇,可见孔子葬狗在儒家礼仪中具有示范意义。 但到孔子之时,早已礼崩乐坏,上层统治者多是人心不古,“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周礼已无人记得,更无人践行了,只有孔子牢记着这一漫溢着浓浓人情的古朴礼仪,并真心实意地加以落实。“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限于物质条件,不能严格按周礼葬狗以车盖,但“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代之以席,不仅见礼,更见真情。派自己弟子中最为干练的子贡操办,尤显对此事此礼的重视。孔子葬狗,不仅在当时,即便在今日,也能给人许多启示。 孔子为什么要这样近乎庄重地安埋一条死去的看家狗,而不像人们通常所做的那样,食其肉寝其皮,或胡乱弃之荒野,任野兽撕食?王充认为这是孔子忆念狗的看家之劳,“为报功”也(《论衡·祭意》)。其实不仅仅是这样,孔子一生力倡仁政,其所思所行,无不以“仁”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如此葬狗,正是出于践行“仁”的自觉和本能。 孔子主见“仁者爱人”,并及于物,他身体力行,处处示范,敬重生命,仁爱万物。还在他任鲁国司寇的时候,一次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后,听管理员汇报此事,先问伤人没有,接着就问伤马没有,爱人及物,毫不迟疑(李泽厚《论语今读》)。 孔子反对人间暴政,推而及之,也反对虐待家畜,提倡与动物亲和,即便对专供驱使的马牛,也要真诚善待,让其由衷感到人很爱它,感到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