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小学老师职业道德法律规范》心得体会(二) 目前,中小学教学中照旧存在着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那就是:老师很辛苦,学生很苦痛。"老师很辛苦'最直接的缘由之一就是大量繁重而无效的备课占用了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我们应当依据"有效教学'理论对老师备课进行改革。有效教学理论作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备课'是老师重要的教学行为,更应注重效益。 一、备课的目标要重实效。新课程有新"课标',老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到达新"课标'的要求。传统的备课一是目标不正确、不实在,如很多老师的备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要么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合实际、不具体;二是目标多注重学问传授与猎取,强调老师教学行为的结果和学生行为的结果。这样的备课目标对于学生的进展明显是无效或效益很低的。新"课标'要求老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需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育,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 二、备课的形式要合实际。传统的备课形式主要是老师单独一人或冥思苦想、或照抄参考资料,且必需每个过程,每句话都要用备课本写出来,"备课'事实上成了"背课',尤其是老师上优质课、示范课总是把教案记熟,然后按"台词'去"演戏'。这样的备课形式与"课改'促进老师的提高和学生的进展之宗旨是相悖的,只能使老师吃力不讨好。新的备课形式应当是丰富多样、灵敏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老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如活动类课程,应以场所、器材、学具及活动的组织支配等预备为备课形式,自然试验课应着重花功夫做好试验的物质预备、分组支配等,这些类型的课不必拘泥于将一切都写在备课本上。有平行班级的,应大力提倡"集体备课'方式。而教龄长、阅历丰富、素养高的老师,提倡在书上"点画批注',让他们腾出精力和时间搞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