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童秉纲院士心得感悟学习童秉纲院士心得感悟第一篇童秉纲 1927 年出生于江苏张家港,11 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当时他最小的弟弟刚出生不久。抚养五个孩子长大成人的重担,全部落在母亲一人肩上。看到一家人生活非常艰苦,邻居都来劝母亲,说可以把年龄稍长的童秉纲和他大哥送去当学徒,也好早日做事挣钱,支撑起这个家。“可是我母亲咬紧牙关,坚决不同意,无论如何都要送我们上学。”童秉纲对母亲的坚韧充满敬佩和感激。家境贫寒,却又赶上国难当头。1937 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童秉纲的家乡很快沦陷。他的整个中学时代,都在抗战烽火中度过。幸运的是,学业并没有因战争中断。童秉纲高中毕业时,抗日战争已取得胜利,抗战期间撤往内地的各所大学也逐渐回迁开始招生。1946 年,童秉纲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从此进入力学领域。待到 1950 年大学毕业时,学校已改名为南京大学,童秉纲和他的同学们则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实行统一分配的大学毕业生。与人们熟知的讨论生入学方式不同,童秉纲是分配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读讨论生的。当年,作为国家指定向苏联学习先进教育模式的专门院校,哈工大急需人才投身学校建设和人才培育。“念讨论生第二年时,就让我们出来讲课。”25 岁的童秉纲登上了大学讲台,并被任命为新成立的理论力学教研室代主任。“那时百废待兴,教学是第一位的。”童秉纲知道,教研室中有好几位老师都比他年龄大,让年纪轻轻的他领导管理教学,学校给予他的这份信任,其实是肩头沉甸甸的责任。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心扑在事业上的童秉纲没有意料到,他会因为年轻气盛,换来此后长达 12年的人生逆境。由于看不惯一位顶头上司的工作作风,童秉纲直言不讳对他提出意见,不曾想,这件事成为后来一系列------中,他挨批挨斗的“把柄”。“挨过批斗后,谁都不敢理你,把你当做另类。”从此开始,童秉纲这个教研室主任“名存实亡”,重要工作都要“靠边站”。“人生在世,总要做点事,总要有点价值吧。”身处逆境,童秉纲却不曾消沉,仍然能够专心做事。“靠边站”的几年中,他集中精力主编了一本《理论力学》讲义(哈工大理论教研室编),并在 1961 年的一次全国会议上被选为试用教科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教科书后来成为极富“生命力”的经典教材,以它为蓝本的修订版,至今已第七版,年发行量达 20 万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学习童秉纲院士心得感悟第二篇童秉纲的科研工作一直到 1972 年才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