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育人经典案例】 (13)

【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育人经典案例】 (13)_第1页
1/9
【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育人经典案例】 (13)_第2页
2/9
【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育人经典案例】 (13)_第3页
3/9
1西南大学多方探索校园实践新途径,如率先实行“顶岗实习”系列实践模式、“三进三同”体验式社会实践模式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育大学生社会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导向的校园实践文化体系。心在最高处根在最深处——西南大学探索构建校园实践文化体系创新是民族之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创新与实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合理内核。大力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回答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样的人?”两大根本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必需的题中之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指标。近年来,西南大学充分挖掘办学百余年的深厚历史积淀,充分发挥师范教育与农业教育两大学科本身固有的实践教育内涵,积极探索以培育大学生社会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导向的校园实践文化体系,取得了明显实效。“心在最高处”即关注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根在最深处”即服务于西部基础教育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本着这样的实践育人理念,西南大学做到了三个“率先”:其一,率先于 2002 开始在全国探索解决西部农村山区师资短缺和师范生教育实习为一体的“顶岗实习支教”模式;其二,率先于 2008 年在全国农业院校中探索并于 2009 年作为国2家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项目的“顶岗实习支农”模式,并由此推及“顶岗支企”(大学生进国企实践锻炼)、“顶岗支社(”大学生进社区)等系列顶岗实习实践模式;其三,改革暑期“三下乡”活动中的形式主义弊端,率先在全国高校探索实施大学生、辅导员、研究生等多元多层次的“三进三同”体验式社会实践模式,从而努力达到培育学生社会情怀、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化高品格人才培养目标。“顶岗实习支教”,着力培养未来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从 2002 年开始,作为西南大学前身的西南师范大学即开始选派实习生顶替贫困地区学校原任上课教师或工作人员的岗位工作,按照在岗教师的要求履行教学工作和其他工作职责,即“顶岗实习”,实习生每半年轮换一批,以流动促稳定,使贫困山区学校有了稳定的代职教师队伍。顶岗实习的内容除教学、班主任工作两项主要业务外,还包括:社会工作(如兼任中学校长助理、政教处副主任、团委副书记、区文教助理员等)、社会调查、教育调查、教改实验以及参加农村智力扶贫、科技下乡,开展经济、文化、法律、健康等各种咨询活动,极大地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精神品格和综合素质。2...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育人经典案例】 (13)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