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育让孩子自己去实践探究小学音乐教育让孩子自己去实践 音乐本身不是我们应该追寻的最终目标,音乐是人的精神的产物,它只是用于表达、探讨精神境界的一种手段和工具。音乐是脱离物质世界、属于精神世界的。 音乐活动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行为。人们有感于物、有动于心,便会情不自禁地歌舞起来,用叫喊、动作敲击等种种行为来宣泄情感,求取刺激,达到身心的平衡这是人类的自发需要。音乐教育必须唤起这种人人生来具有的音乐本能。 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 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帮助他们,使他们也能够参加音乐活动,能够成为积极的和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者,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制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孩子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老师心里想的,首先应该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孩子比音乐更重要。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去实践,根据他们自己的想象、利用他们自己的各种可能性去安排。老师给他们一个任务,每个孩子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做他同意做的事。教学的活动,主要是孩子的活动;教学的最终结果要从孩子身上体现出来。 我们的传统小学音乐教育,强调的是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础音乐技能的培育,这个“双基”落实在大多数小学的音乐课上,特别是低年级音乐课上要求“齐准、象”,老师比较满足于唱歌教学标准化、模式化,老师教、学生学,要求整齐划一,音调准,节奏稳,动作齐老师一遍遍教,学生一次次练,老师死扣教材,学生机械模仿,忽视了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形象思维的个性化特点,阻碍了学生思维空间的扩大。 正因为许多传统的音乐教育过于偏重艺术音乐教育的使命,致使老师们往往看不到孩子进行制造性音乐活动的潜在本能。那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能不能把孩子们从座位上放出来呢?我们主张让他们不仅使用听觉,而且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加上视觉、触觉的活动去感受、去把握、去制造一些联想的形象来表达。这样的教学是能够做到的。 如,让学生欣赏一段低沉、缓慢的乐曲,让孩子们插上思维的翅膀去想象。他们听后,会认为是笨重的大象、顽皮的狗熊、懒洋洋的肥猪及慢吞吞的乌龟等。他们的想象是正确的,因为这些动物都是笨重而缓慢的。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动作,孩子们在音乐伴奏下手舞足蹈,表现各自想象的动物。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进行多种感觉器官的综合运用,也把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