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推拿治疗的原则与治法推拿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拿的治疗原则,是在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原则的基础上,对临床病症制订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则。与中医的治疗原则相同,但又具有自身特点。治疗原则和具体的治疗方法不同,任何具体的治疗方法总是由治疗原则所规定,并从属于一定的治疗原则。如各种病症以邪正关系来讲,离不开邪正斗争、消长盛衰的变化。因此,扶正祛邪即为治疗原则。而在此原则指导下,采取的补肾、健脾、壮阳等法,就是扶正的具体方法;发汗、涌吐、通下等法,就属于祛邪的具体方法。由于疾病的证候表现多种多样,病理变化极为复杂,且病情又有轻重缓急的差别。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个体差异,体质、年龄状况等不同,其病理变化和病情转化不尽相同,故推拿手法亦随之千变万化。有成人推拿手法、小儿推拿手法,有单式手法、复式手法,有兴奋性手法、抑制性手法,有温煦法、寒凉法,各具特色和特性。因此,在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并根据正邪虚实、阴阳盛衰、病变的轻重缓急、个体发病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并且选择正确的手法操作,辨证论治,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第一节推拿治疗原则一、治未病治未病的原则是推拿的治疗原则之一,早在《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论述。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华佗创五禽戏并提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的观点。《五十二病方》中载药巾按摩法,即先秦时期运用的养生保健和性保健法。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膏摩、导引、吐纳、针灸一并列入养生保健方法。葛洪《抱朴子》提出固齿聪耳法。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有费眼、搔目……等养生保健按摩法。巢元方力主摩腹疗病养生。孙思邀注重日常保健,"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千金要方》也指出"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囱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将膏摩列为小儿保健方法。《诸病源候论》中所载自我推拿内容,多是关于养生保健的,说明按摩疗法重视预防,注意发挥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主观能动性。《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提出医生治病首先要考虑脏腑传变的疾病变化规律,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临床上多运用五官保健、五脏保健和肢体保健等,以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