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芭蕾观后感(4 篇) 【第 2 篇】战火中的芭蕾电影观后感 1000 字 战火中的芭蕾观后感 1 前不久上映的电影《战火中的芭蕾》不仅有激烈的战争与残酷的杀戮,更有浪漫的爱情和唯美的舞蹈,可谓情感细腻,视角独特,将抗战题材拍出了“文艺范儿”,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部由中俄两国联合制作,八一电影制片厂、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等联合出品,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监制,董亚春导演的影片,通过讲述男女主人公在抗日烽火中一段跨越国界的凄美恋情,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与伪善、顽固不化与背信弃义,展示了中俄两国军民患难与共、携手并肩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斗友谊。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历史故事改编的电影。1945 年 9 月 12 日,埋伏在黑龙江中俄边境小镇丛林中的 300 多名日本军人拒不投降、负隅顽抗,血洗当地村民,袭击苏联红军,最终被东北抗联部队和苏联红军一举剿灭。由于战斗发生在日本宣布投降以后的第 28 天,故称为抗日战争中发生在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在战争硝烟之下,无论是心中充满责任感的中年大叔,还是不经世事的年轻女孩,又或是年幼的孩子,每个有骨气的中国人都在利用自己的方式与敌人抗争,为保家卫国、民族大义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电影《战火中的芭蕾》讲述的正是发生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故事。电影巧妙地运用芭蕾舞作为情感的纽带,用浪漫的舞姿去烘托爱情的唯美,与之后战争的硝烟弥漫、血流成河形成强烈反差,最终勾勒出一幅中俄两国军民英勇无畏、携手抗击日本军人的壮美画卷,给观众带来巨大的情感冲击。正如导演董亚春所说:“身处战火中的每个人,都在灾难来临之际迸发出巨大的力量,而这力量的源泉,正源自于对爱的坚守和对生命的信仰。” 影片中,不管是中国东北的鹅儿一家,还是从苏联远赴中国小镇的安德烈母子,都是那个时代积极参加抗日战争的代表人物。创作者一方面试图通过展现一代人、一支舞蹈、一场战役、一段情感,让人们铭记一段硝烟弥漫的历史,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展现爱情的美好,让人们反思战争的残酷。导演在全片的调度处理上恰到好处,淡化正面冲突的战争场面,强化战争背景中的人物命运,着力描绘他们的爱恨情仇。这样的做法更能直击观众的内心,从而引起人们对战争的反思——战争会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摧毁,不管对于胜利者还是对于失败者,都是一种损害。 虽然是一部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拍摄的献礼片,创作者却在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