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及主体与内容结构性路径打造吴良摘 要:文化自信的确立和增强,有其独特的进展脉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年来,基于文化进展问题的审视,对文化自信主体与内容的分析和路径的打造,是一个长期的探究过程。关键词:文化自信;主体;内容;结构;打造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兴文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历史进展中实现文化进步、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概而言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确立和增强文化自信,是对文化存在问题的审视、对文化主体与内容的分析、对文化主体与内容路径的打造,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向前迈进的。一、存在问题的审视文化自信的打造不是轻而易举、一帆风顺的,而是在斗争中壮大成长的。新中国在前 30 年,主要是消解几千封建落后思想影响,提高全民科学文化水平等。而后 40 年,主要破除西方拜物教、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以及增强民主法治观念等。对这些问题的审视并加以解决,这恰恰是文化自信打造的必经过程。当前,思想文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文化与经济地位不匹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文化与经济进展有时不是同步的。据有关讨论,“目前中国的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排第 57 位,属于初等发达国家;文化竞争力指数排第 24 位,属于世界中等强国;文化影响力指数排第 7 位,属于世界强国。这些排名相较于我国在世界上的综合国力排名而言,还是比较靠后的。”[1]因此,必须把文化自信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二是主流意识受到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家和民族在思想文化交融与冲突的态势日益显著,也带来文化认同的困惑、价值选择的迷惘。有的人对西方国家的节日、饮食、娱乐、生活方式等一味崇拜,把西方意识形态、文化思潮当作普世价值奉若神明。因此,深刻审视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变化,对建立文化自信具有导向意义。三是历史虚无主义抬头。在改革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社会进入矛盾凸显期,出现历史虚无主义抬头,存在否定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的言行,存在歪曲、丑化、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军队历史、党的领袖和英雄模范的言行。对以上言行,必须旗帜鲜亮反对和抵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进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2]只有对中国文化自信有足够定力,那些抵毁和抹黑的言行才会烟消云散。因此,深刻审视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