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涉农专业师生实践 1明确任务,突出重点,产教研共进展 生产进展是建立新农村的物质根底和根本前提,目前,北方大多数农村的经济收入主要是依靠农业生产。只有提高农夫的生产力、增加农夫收入,取得确定的经济根底后才能进展新农村建立中的诸多进展工程。涉农专业便是生产进展的学问根基,农业类相关学问涉猎广泛,专业包括农学、园艺、植保、土肥、畜牧以及种子等学科。依据专业特点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明确了参加新农村建立实践的任务,把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以及指导农业生产作为效劳重点,主动投身农村与农业的生产建立。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利用每年的实践学期〔3~7月〕将同学和老师分散到各地村镇,依据当地的生产现状,与村镇农户协作,合理规划土地,制定生产方案,指导农业生产,传授先进农业技术。实践过程中将怎样选购适合当地的种子、如何合理使用肥料以及怎样降低农药残留等理论学问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手把手、面对面地传授种植户水稻育秧的技术,并深化了解进展生态农业和可持续进展农业等理念。通过实践,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进展的奉献率[2]。随着东北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一些农村在水稻育秧技术上存在很多问题,此外很多农户没有比较专业大型的催芽设备。农业类专业师生商量 和开发的水稻催芽袋,解决了农村单户种植水稻催芽不齐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实践中可以充分依托涉农专业各学科的优势,使产教研共同进展,加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平安的农业有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推广与研发。 2实行长效机制,全方位、多渠道参加新农村建立 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困难、冗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3]。涉农专业师生虽然没有专项资金直接投入到新农村的建立中,但人力资源即是新农村建立不行缺少的,实施效果良好那么可直接促进农夫增收,显著提高农村生活水平。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和带着下,全方位、多渠道参加新农村建立,将理论学问转化为生产力,在生产中更新学问量,在理论学习中与生产靠拢,将新农村建立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进展。 2.1发挥同学作用 “3+3”教学模式的首要任务是走下去,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学年都有半年的时间让同学直接参加农村实践活动,在与新农村建立互动的环境中发挥高校生“先进生产力”的作用[4],用学问反哺农夫,以简捷、高效、科学的手段把学问成果普及给农夫。 2.2培育新型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