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在〞走向“自为〞:校长走向课程领导的策略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李朝辉 刘树仁 摘 要:从管理走向领导是新课程改革对校长的角色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校长走向课程领导的策略:关注自身的开展,改善学校情境域和加强外部的支持和帮助。关键词:校长 课程管理 课程领导新课程改革对校长课程领导提出新的要求,但校长课程领导处于一种“自在〞状态。所谓的“自在〞就是校长进行课程领导时,凭借的是经验,而不是理论,不是自觉地在进行课程领导,而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从事课程领导行为。“自为〞状态就是校长在课程领导过程中能运用课程领导理论,有意识地从事领导活动,更好发挥领导的作用。从“自在〞走向“自为〞过程中,校长会遇到很多的障碍。多尔认为影响校长课程领导的因素主要有:[1]人们对课程领导的知觉、课程领导角色的界定和期望、领导者的风格、领导者的作为和取向;领导者权力和责任一致的程度、领导者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台湾学者也认为,校长个人因素、学校情境和校外因素是影响校长课程领导的主要因素。新课程改革需要校长从“自在〞走向“自为〞,成为有效能的领导。布莱德利提出有效能的课程领导的十项标准:[2]1.被领导者主动寻求领导者的帮助;2.课程文件性质的一致性;3.老师同意参加课程委员会;4.课程领导者能与有关人员进行沟通;5.课程领导的工作模式明确;6.课程领导者能迅速组织工作小组完成任务;7.课程权力下放给校长和老师;8.课程领导者能有效解决问题;9.课程领导运用专业知能而不是权威;10.课程领导者运用多种领导形式。校长要能真正承当课程领导责任,需要从领导者自身、学校内部和外部因素三个方面考虑。一、校长个人的自我开展和完善〔一〕促进个人的持续学习个人持续学习是校长成为课程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假如校长不能不厌其烦地多多展开〔校内校外的〕学习,那么无论系统如何运作,他们都不能成为推动改革的中流砥柱。[3]新课程改革,校本管理以及课程领导的角色,促使校长不得不进行持续的个人学习。因为要进行课程领导,校长不仅具备原有的管理知识,而且还要具备领导、沟通艺术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知识。持续的学习可以保障校长及时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推动课程变革。“领导必需成为不断的学习者。不能持续地学习,他们的职业就将终结──至少是他们的职业过早终结了,他们工作要求他们这样。持续的学习强化领导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不断进行专业更新,有助于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