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应如何对待特别学生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留守儿童”这个词语正漫步走向《辞海》。大量儿童由老人照看或寄养他家,此现象的存在、扩大,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对这种现象要敏锐,对于这类特别学生,要作出积极的反应。同时,在学校还存在另外两类特别学生,即学困生----学习差的学生、贫困生----家庭条件差的学生。面对这三类特别学生,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去与他们沟通如何让他们积极健康的进展,是一个值得关注、深思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让“特别学生”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我结合多年工作经验谈一点看法。 第一, 分析“特别学生”成因。出现“特别学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深化讨论,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一些共性:心理上表现为自卑、脆弱、敏感、封闭;日常行为上表现为不合群、易激动或易消沉、爱感情用事、不能专心地完成某一任务、服装上有些另类、常常违反校纪校规;人际关系上则表现为对待老师敬而远之,对待同学或疏远、或欺负、或戏弄、或拉拢一批打击一批,对待家长随心所欲、不时欺骗,爱和社会上问题青年交往,严重的酗酒、抽烟甚至打架、偷盗、出走…... 第二,想方设法,收集“特别学生”的信息。 对症下药是治病的关键,要帮助“特别学生”,老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其“困”的原因,如平常观察、家访座谈、个别谈心等。进行时要注意:隐秘性:收集家长的电话号码,与家长对话,悄悄进行,以免让学生受伤;计划性:要有计划地猎取信息,并随时根据所得到的信息,实施教育措施;积累建档:建立特别学生的档案,实行全程式的帮扶工作。 第三,师生沟通,点击“特别学生”心灵。 老师应多架设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如与其共餐,边吃边聊;一起散步,边走边谈;一起进行文体活动,沟通心得;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与其拉家常;有条件还可以网上聊天;利用主题班会融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通过这些途径,鼓舞他们说出心里话,再实行相应的应对策略,进行中一定要真诚、以心换心,并采纳鼓舞、宽容的态度。 第四,营造关爱氛围,巧妙帮助“特别学生”脱困。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老师要想方设法在物质上给予帮助,也可以发动全班甚至全校师生献爱心;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安排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在他们周围,尽心帮助,也可以为他们联系学科的老师,进行辅导、补习;对留守生多给一些类似父亲、母亲的关爱。 以上是“特别学生”的共性及应对策略,但“特别学生”又有其个性...